這些防陣可以有效的控制對方重騎兵衝鋒對己方步兵造成的威脅。而周家的長*陣除了有這個特徵之外,其盔甲十分精良,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抵擋住西夏人的弓矢,從而剋制西夏騎兵。如果說雲家軍跟遼國打野戰屬於以騎克騎的話,那麼周家則是完全的以步克騎。要做好這一點,士兵的素質也十分重要,面對騎兵的**,士兵不能有絲毫的畏懼心理,反而要勇往直前,挺*迎上,才能取得勝利,所以周家能夠在朝廷裡抗衡雲家,也是有其實力基礎的,絕非幸至。雲錚之所以特別關注手弩,就是因為手弩可以讓騎兵配備,同時手弩的威力比騎弓要強上不少,足以射穿長*兵的鎧甲,如果燕雲騎配備那樣的手弩,那麼一旦與周家長*兵這樣的軍隊發生戰爭,其結果必然是創造毀滅性的勝利。
江家的巨弩艦是一種裝備巨大船弩的戰艦。船弩其實也是*弩的一種,是將一張或幾張大弓安裝在*架上,以絞動其後部的輪軸張弓裝箭,待機發射的大型*弩。多弓*弩可用多人絞軸,用幾張弓的合力發箭,其彈射力遠遠超過單人使用的擘張、蹶張或腰引弩。江家憑藉先進的*弩和大魏朝領先世界的造艦技術,其艦隊縱橫南海南洋,甚至有時候還開到西洋(其實是印度洋)去耀武揚威一番,一直未逢敵手,可謂這個時代的海上第一軍事力量,而江家巨弩艦則類似於後世航母未曾誕生時的戰列艦,根本就是“倚天不出,誰與爭鋒”。
至於冷家軍的飛斧軍,則更有特色,他們其他的制式兵器都跟朝廷的中央軍類似(不帶陌刀),但是卻多了一種特別的兵器:飛斧。冷家軍的飛斧,是一種短柄雙面斧,個頭不大,全重約莫四斤,每個士兵配備五把飛斧。作戰時可以投擲出去,飛斧投擲出去的威力足以將穿著上好鎧甲的戰士開膛破腹,乃是對抗重灌步兵的大殺器之一,對於敵方裝備精良的將領也有比較大的威脅。不過按照雲錚原先不算多的一點軍事知識裡的印象,飛斧這個玩意似乎是歐洲的法蘭克最出名,法蘭克這名字好像就是從他們使用的一種飛斧來的,這種飛斧法語裡叫Frisque(德語:Fran子。法蘭克具有民族特色的武器飛斧,可以投出去嵌入對方盾牌,往回一拉可以毀壞盾牌。每當衝近敵人陣線的時候,法蘭克戰士一齊投射出成片威力強大的飛斧、飛鏢、鉤鐮*、標*,砍倒敵人或者劈裂他們的盾牌,然後馬上發起衝鋒。不過冷家的飛斧好像沒有戰場上直接回收的功能,當然了,也不是法蘭克那種比較大的飛斧,屬於戰場上的一次性戰鬥武器(戰後回收),威力巨大。
以這樣精銳的正規飛斧軍對付一群剛剛從泥巴里爬起來的農民,張煥之覺得自己根本沒有失敗的道理。
所以,他決定不等起義軍前來攻城,而是率軍出擊!
卷三 關山雪滿北風急 第12章 西川驚變(三)
張煥之點起兵馬,留下一千人守城,帶著四千六百飛斧軍從西門而出,打算給朝江源前來的義軍一個迎頭痛擊。
冷家的兵馬,以成渝七衛為嫡系精銳,比起興元衛(約在漢中)和矩州衛(約在貴陽)來,一則是甲堅兵利裝備精良,二則是待遇優渥駐地富庶,原先訓練也比後兩者要嚴格,不過因為吐蕃和大理這些年老實了不少,作為蜀中中堅的成渝衛訓練也鬆懈了下來,兼之軍方將領日日笙歌,甚至許多將領夜不歸營,上樑不正下樑歪,訓練自然也就成了做做樣子的場面事。
但不論怎麼說,裝備精良的正規軍畢竟不是那些平時連刀都沒怎麼摸過的農民可以比擬的,這也是張煥之敢於在明知起義軍至少有四五萬人的情況下還這般毫不客氣地反擊而出的原因。
“將軍,那些反賊現在離江源只怕還有些遠,我們為何不等他們到來之後,趁他們立足未穩之時再發動突襲?如此強行軍而去,末將擔心弟兄們吃不消啊。”說話的是第四衛副指揮使劉旭鵬。
張煥之擺擺手,毫不在意:“無妨。”
劉旭鵬有些著急,道:“將軍,弟兄們身上的負擔這麼重,一天要走三四十里,到時候萬一碰上反賊,只怕刀都舉不起了啊。”
以重量而言,大魏軍隊的步人甲(步兵鎧甲)是中國有史以來歷史上最重的鎧甲,大魏步人甲由鐵質甲葉用皮條或甲釘連綴而成,屬於典型的札甲。其防護範圍包括全身,以防護範圍而言,是最接近歐洲重甲的中國鎧甲,但是也沒達到歐洲重甲那種密不透風般的防護程度。根據規定,步人甲由1825枚甲葉組成,總重量達29KG,同時可透過增加甲葉數量來提高防護力,但是重量會進一步上升。為此,萬昌皇帝親自賜命,規定步兵鎧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