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辦到了。”
寧鵬軒先是楞了一楞,繼而笑道:“風哥這話得,什麼軍隊能奔襲三千里呀?就算騎兵,也得積蓄馬力,奔襲三千里,所有的馬都得廢了,誰會這麼幹?”
雲錚目光一下子變得有些悠遠,輕輕地道:“奔襲三千里,若是有了那樣東西……也不是不可能。”
寧鵬軒心裡驚訝萬分,不知道雲錚口裡的“那樣東西”究竟是什麼寶貝,有了那樣東西竟然就能讓三萬大軍奔襲三千里!他實在沒法想象,除非是太上老君給三萬大軍都施展了神通,給了千里神行術……
雲錚卻沒等寧鵬軒想完,就忽然道:“北山小姐派來的人就在附近對吧?”
寧鵬軒飛快的收回思緒,點點頭:“對的,怎麼了風哥?”
“立即聯絡上。”雲錚嚴肅地道:“讓他們通知北山小姐,我有要事,要儘快見她。”
寧鵬軒肅然道:“是,都指!”
“去吧。”雲錚輕輕一擺手。
不能不,大魏朝的軍戶制度比唐朝年間的府兵制度要先進一點,至少在分工、專業化上要先進一些。看看眼前的鷹揚衛就知道,他們雖然以前都只是“預備役”,平時大多時候是在雲家的帥府軍田編制下務農,但現在一旦編練成軍,就只是專事作戰、戍衛等職,卻是不再需要動不動就去種田的了。這個專業化,是從唐朝到現在大魏朝的一大進步。
到唐朝軍隊,大部分人一定會想到一些類似於《貞觀長歌》影視劇,想到那裡面的大唐軍隊,盔明甲亮,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但是真正的大唐軍隊是什麼樣呢?他們又是怎麼作戰的呢?他們的裝備又是什麼樣的呢?大家都知道,初唐時唐軍是府兵制,那麼為什麼叫府兵?是因為唐朝初期,沒有大量的常備軍,等到要打仗的時候,就把那些農戶武裝起來,讓他們上陣去打。所以,為了能使農戶們快速的、麻利的集合起來,唐初統治者在全國範圍內,設定了幾百個軍府,這些軍府的名字,叫折衝府,相當於後世的武裝部徵兵辦,那麼一旦戰爭來了,或者防衛的任務來了,本地折衝府就該發出命令了,命令本地農戶,武裝起來,準備出發。當時唐朝總共有六百三十四個折衝府,而這些個折衝府,又分為三類,一千二百人為上府,一千人為中府,八百人為下府,這些軍府所徵的兵,就叫府兵,這些個府兵平時都是農戶,主要任務是種地,就是國家給你田地,什麼永業田、口分田,給你這個,你種桑種麻種植穀物,一旦到了打仗的時候,你扔下鋤頭就得跟我上陣,那麼這些人平時都是農戶,打仗的時候他扔下鋤頭了,誰給他發裝備呢?
沒人給他發,這玩意要自己帶。這些人雖然是農戶,但是,農閒的時候,就得練武,不像後世的農民,農閒的時候打打牌啊,摸摸麻將啊,甚至去旅遊。那時候都沒有,農閒了,你就練武,時刻準備為國家獻身,農忙了,你就耕地,盡本分,那麼打仗了,這些個農戶首先要自帶裝備,自己把自己武裝起來,武裝好了之後,再去打仗,那麼都有什麼裝備呢?
這些個農戶,每十個人,就要準備六匹馬,這六匹馬主要是用來運輸,不是騎的,如果你們這十個人比較窮,準備不起六匹馬,驢也行,準備六頭驢。那麼這六匹馬拉的是什麼呢?首先,是鐵馬盂,痰盂的盂,這馬盂可不是餵馬的,是給人吃飯用的,之所以叫馬盂,是因為它的個頭很大,能裝很多米。然後是生火的工具,途中吃飯、取暖都得用它,接著就是帳篷,安營睡覺用它,然後是布槽,布做的馬槽,也就是給馬吃飯用的,行軍途中馬要喂啊,然後是鐵鍬,挖土用的,安營紮寨、挖戰壕、挖坑都得靠它,然後是钁(好像是這麼寫,汗),也就相當於現在的鎬頭,刨土用的,再後是鑿子,還要帶個東西,這個東西叫碓(dui),這是個什麼東西呢?這種東西后世好像只在農村用得到,後世電視劇裡也經常看見,就是專門舂米用的,把穀子的外殼去掉,帶著這個東西,方便做飯,要不然全是糠怎麼吃啊?帶完了這些還要帶個筐,裝東西的,特別是打勝仗了,裝戰利品,接著還有斧子、鉗子、鋸子,一樣一個,開路的時候用,還有兩把鐮刀,兩張床,這些,都是生活工具,每十個人,就得帶這麼些東西。
接下來,就是戰鬥工具了,戰鬥工具是這樣的,每五十個人,帶一個火釒贊,這種東西,乃是一種短矛,打仗的時候,在上面纏上布,澆上油,點著了往敵人那邊扔,專門燒敵人的,然後是胸馬繩一套,馬籠頭、腳蹬子三套,這是每五十個人要帶的。
那麼具體到每個士兵,都帶哪些呢?
一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