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遼國賀正旦,檢校太尉童貫副之。這本來是一次例行公事的互使,但是在路上他們卻遇到一個人,改變了歷史的程序。這個人當時名叫馬植,本來是遼國的大族,官至光祿卿,但在遼國人緣卻很差,所以來投奔宋朝。他夜見童貫,聲稱有滅遼之策。童貫大驚,將其改名為李良嗣,偷偷帶回覲見徽宗。
李良嗣向徽宗提出:“遼國天祚皇帝荒無道,而女直恨遼人入骨,如果宋朝透過海路聯絡女直,一起夾攻遼國必然成功。”宋徽宗有點動心,但當時參與此謀的人都很反對,主要理由是宋遼兩國交好百餘年,宋帝國還佔了人家不少便宜,沒必要為一個小小的女直部落而挑開戰端。更重要的是西夏馬上就可以拿下了,就算要對契丹動手,也應該先把西夏這邊解決乾淨再說。但李良嗣馬上又說:“遼國必亡。陛下念舊民遭塗炭之苦,復中國往昔之疆,代天譴責,以治伐亂,王師一出,必壺漿來迎。萬一女直得志,先發制人,事不侔矣。”(《續資治通鑑》卷第九十一),意思是說:幽燕本就是大宋的國土,人民急切盼望宋廷來解放他們,大宋要抓緊時間,不然被女直搶了先就麻煩了。這樣一說宋徽宗立即就同意了他的觀點,下令準備伐遼,賜李良嗣國姓,任秘書丞,負責聯絡女直。這種弱智決策在正常情況下是肯定通不過的,但是有了蔡京的無條件支援,硬是給透過了。快被壓死前的一剎那,西夏人突然覺得頭頂的天空變得開闊了許多。
於是趙良嗣開始了他的間諜生涯,多次繞開契丹的陸地,透過海路與女直部的使者談判,基本確實了南北夾攻的戰略,並向女直提供了大量的物資和培訓。女直這個部落又譯女真,據說是肅慎或者靺鞨的一支,主要生活在契丹帝國上京臨潢府更北的黃龍府(今吉林長春農安縣)附近,主要以漁獵為生。注意是漁獵,而不是遊牧,也就是隻會獵取野生動物,連放牧的技術都還沒有掌握,非常落後(所以前文中完顏明也只好親自打虎而不是放牧了)。這個部落算是契丹下轄49個小部族中比較有戰鬥力的一個,但遠不能跟漢、渤海和四大王府相提並論,也不可能對強大的契丹帝國產生真正的威脅。當然,在天祚年間,遼帝國內部出了很多問題,尤其是經過欽哀之亂、楚國王耶律重元叛亂、蕭海里叛亂和耶律乙辛專權等內亂,內耗非常嚴重,經濟發展形勢也確實不向好(這可能主要還是歲幣引起的),但漢、渤海、四大王府(一;x》和49個小部落節度仍然很穩定的團結在帝國中央周圍,並未表現出明顯異常。趙良嗣可能是看到了一些問題,急於立功,於是編造了一個女直部落很強大的說法,誘使宋徽宗出兵,助他完成蓋世奇功。
趙良嗣編女直還是很有道理,如果編的是漢、渤海或者四大王府中的大部落,宋人也比較瞭解他們,容易穿幫,他們也不太容易被挑唆起來反遼。只有最北邊的女直部落,宋人基本上一無所知,而他們生活很艱苦,造反的機會成本也很低,恰逢小冰河時期,必須向南尋找新的生存空間,所以趙良嗣的挑撥很容易就成功了。當然,由於後來的清朝是由建州女真部落所建立的王朝,附會自己是女直的後代,所以將女直部吹捧得很厲害,其實也就是個溫飽都難以保障的小部落,完全是宋徽宗確定了和它一起夾擊遼國後才專門扶植起來的。
所以雲錚以前一直認為,所謂說女直部叛遼是因為遼帝國長期壓迫剝削所致,這個理由應當是不充足的,或許遼帝國確實對他有一些壓迫,但如果宋帝國一直不扶植他,他也就只能一直屈服於這種壓迫苟活,這種情況在地球上並不罕見。在得到了宋帝國的扶植後,女直也囂張起來,生女直部節度使烏雅束的弟弟阿骨打在朝見遼帝時拒不服從命令,後來又帶兵劫掠鹹州(今遼寧鐵嶺附近),從此開始了反遼生涯。遼帝國開始沒有當很大的事情,以為仍然是像以前一樣的部族滋事,但是他們卻不知道,這一次是有宋帝國在背後陰謀支援。政和三年(遼天慶三年,西元3年)烏雅束卒後,沒有向遼帝國告喪,其弟阿骨打直接繼為女直部族大勃極烈,即為部族領主,不再接受遼帝國下派的節度使和祥穩,脫離遼帝國直轄。
宋徽宗扶植遼帝國下轄的部落起兵反抗,應該說在國際關係中也是比較常見的一種手法,遼帝國也始終貫徹扶植西夏牽制宋帝國的戰略。但是遼帝國本身作為一個文明帝國(相對來說,因為它有文字,不過後來失傳),也是蒙古草原上出現的第一個文明帝國,很好的將眾多部落統和在了一起,省去了中央王朝許多麻煩和風險,中央王朝可以給他製造麻煩,但不能讓他徹底消失,宋朝錯就錯在扶女真扶得過分,把遼國給完全弄垮了,這才有了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