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秦皇霸業之一的標準化和流水線,雲錚不是一點點嚮往。
只是眼下大魏早已經進入鐵器鍛造兵器時代,沒有鑄造,標準化的難度要高很多。但是雲錚總覺得,難是難了些,但也不是完全沒有辦法可以想。
東方無晴這個連發手弩,使用的材料原本就太好,效果倒是好了,只是也使得製造成本大為增加。雲錚因為繼承了原先腦子裡的記憶,對弩不算陌生,他認為這個武器是可以簡化然後量產的。弩的結構可以分為三個部分:臂、弓、機。“臂”一般為木製:“弓”橫於臂前部:“機”裝在臂偏後的地方。弩最重要的部分是“機”,弩機一般為銅製,裝在弩“郭”(匣狀)內,前方是用於掛弦的“牙”(掛鉤),“牙”後連有“望山”(用於瞄準的準星);連發手弩的“望山”上刻有刻度,作用相當於現代*械上的表尺,便於按目標距離調整弩發射的角度,提高射擊的命中率。在銅郭的下方有“懸刀”(即扳機),用於發射箭矢。當弩發射時先張開弦,將其持於弩機的“牙”上,將箭矢裝於“臂”上的箭槽內,透過“望山”進行瞄準後,扳動“懸刀”使“牙”下縮,弦脫鉤,利用張開的弓弦急速回彈形成的動能,高速將箭射出。
連發手弩的弩弓使用多層竹、木片膠制的複合弓,形似扁擔,所以俗稱“弩擔”。它的前部有一橫貫的容弓孔,以便固定弓,使弩弓不會左右移動,木臂正面有一個放置箭簇的溝形矢道,使發射的箭能直線前進。發射時,先將箭矢放在矢道上,把弓弦向後拉,掛在鉤上,瞄準目標後,一扣扳機,就將箭射出。在弩上的弓是橫置的,藉由扣動板機將繃緊的弓弦放開來射出弩箭。重新拉緊弓弦時,須將弩弓的前端置於地面再用腳踩住,然後用雙手或藉曲柄的輔助把弓弦往後拉緊。由弩所發射出的方鏃箭或弩箭,射程比一般的箭來得短。方鏃箭可以在飛行時保持平穩,並且帶有一個尖銳的精鋼箭頭。
雲錚認為,東方無晴這具連發手弩,其特製弩箭是第一個可以標準化的,那弩箭只是為了適應特製的“彈夾”而製作,其實箭頭與尋常弩箭並無二致,箭身是木製,自然方便標準化量產,不僅是弩箭,凡是木製部分,其實都方便量產,要想辦法的主要是鐵製部分。弩機是關鍵,這裡面的東西最是精密,尤其是東方無晴這個天才改進之後,弩機可以由箭夾依次供箭,這樣一來裡面自然多了不少東西。但是雲錚卻也不覺得有多麻煩,他就一個呆辦法:所有部件全部分開造。
大到箭夾本身,小到裡面的一根鐵鉤,只要是一個小零件,就安排一個工匠單獨造出,最後這些七七八八的零件再由一批工匠專門組裝,也能形成秦時那種標準化和流水線,雖然比不得鑄造兵器那麼快,但肯定比現在好多了。而且另一個方面,這樣一來,如此精密的一把手弩,許多工匠都只會造一個部件,那麼洩密的可能性也就降低了無數倍。以雲錚對弩的熱愛,為了保住連發手弩的秘密,他是願意多花一些心思的。秦弩的威力就不說了,就說自己讀熟了的三國,裡頭那先登死士的威力也讓他嚮往不已。
“紹令麴義以八百兵為先登,強弩千張夾承之,紹自以步兵數萬結陣於後。義久在涼州,曉習羌鬥,兵皆驍銳。”界橋之戰,這八百“先登”在袁紹大將麴義(不要看不起被演義忽視的他,他在前期的表現比所謂的‘河間四將’還搶眼,後來因為居功自傲,被袁紹殺死)率領下竟然擊敗公孫瓚的“萬餘”騎,其中還包括精銳的“白馬義從”!
“瓚見其兵少,便放騎欲陵陷之。義兵皆伏楯下不動,未至數十步,乃同時俱起,揚塵大叫,直前衝突,強弩雷發,所中必倒”,史書中寫很明白,這八百人“曉習羌鬥”,也就是熟悉“騎鬥”,在公孫瓚騎兵衝來時他們躲在“楯下”,“未至數十步”時一起衝出,用千張“強弩”射垮了公孫瓚縱橫北地的“控弦”。漢武帝時,李廣之孫李陵率部卒五千,“皆荊楚勇士奇材劍客”,深入匈奴腹地,與相當於自己倍的匈奴主力騎兵相遇,結果他們硬生生堅持了十天,轉戰千里,殺敵數萬!但最後李陵箭盡被擒,被俘前他曾說:給我計程車兵每人三支箭,我們就可以堅持到漢朝邊境。可惜他們一隻箭也沒有了!據說他們一共射出五十萬支箭!從中可見“強弩”對缺少重甲的“控弦”的殺傷力可以用“恐怖”來形容。附帶說一下曾經被袁紹寄予厚望的張合“大戟士”面對被麴義擊敗的2千騎兵時,根本沒有還手之力,最後還是麴義來救了袁紹。所以雲錚有個觀點,弩兵,尤其是弩騎兵,根本就是輕騎兵的剋星。作為主要對遼作戰的雲家軍,雲錚對於將這樣的兵器量產有著格外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