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祖宗的家法來擠兌我了。
這個說法很好玩,從某種程度上講也是有道理的,而且很顯然,在大魏,孔聖人說的話肯定也比老祖宗更有信服力的,所以按事物正常發展,這滿朝的文武大臣應該是同意秋臨江變法的。
可惜就這麼一件事,就是沒那麼容易,因為這群反對變法的大臣也是讀過孔子作品的,這群人也不是那麼好糊弄的,他們也提出了一個問題——我們所知道的孔聖人和你秋臨江所知道的孔聖人應該是同一個人,他在我們讀到的書裡面可沒提到什麼贊成變法,可在你秋臨江那裡怎麼又贊成變法了?
關於這個問題,雲錚只想說兩點:第一,他們說的沒錯,他們所知道的那個孔子確實沒怎麼提過贊成變法的內容,但是也絕對沒說有什麼反對意見;第二,孔子確實又是贊成變法的,而且先秦時期諸子百家的文化中大部分都是贊同變法的。哪個諸侯國能變法,哪個國家就能強大起來,在那種動亂的年代,學術大師說贊成變法是很正常的,孔子他老人家有事沒事就去遊說諸侯王實際上就是要讓這些諸侯王接受自己的觀點,接受自己的一套理論,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變革”。
秋臨江為了給自己尋找一些理論基礎,只好把一個死了一千多年的人搬出來說事,卻意外地發現,自己搬出來的這個人,人家不認可,所以從這層面來說,秋臨江的此次變法從一開始就是處於弱勢的,因為他壓根沒有理論的支撐。沒有理論支撐最大的麻煩,就是容易遭到士子們的攻擊。
可惜秋臨江不知道,在另一個世界的歷史中,後來有一個叫清朝的朝代,出了個叫做“維新變法”的東西,玩的也是這套把戲。當時的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看到滿朝文武反對自己變法,也把孔子搬出來說事,說孔子也是贊成變法的。
這種說法,叫幾個好朋友在家裡玩一下辯論賽或者是過家家的時候是可以拿出來說的,不過要想讓大部分信服是不可能,這“大部分”人總不可能承認自己從小就讀的書是錯誤的吧?
其實說這麼多,只需要用六個字就可以總結出來了——“名不正,言不順”。理論這東西,往大了說那是能指引大家的向前奮鬥的,或者是能提升個人思想境界。往小了,其實就是一個能忽悠人的東西,有了它你就可以讓大多數人都對你搞出來的東西信服。可惜秋臨江不太會忽悠人,他也不知道忽悠人的重要性,所以愣是沒有搞出雲錚心裡所想的“理論成果”。缺了這東西,你辦啥事都沒有說頭,也自然很難獲得人家的支援,特別是當人家把這“家法”、“祖制”之類的東西搬出來說事的時候,你就會顯得特別理屈。
當然話又說回來,雲少帥在肚子裡琢磨琢磨很簡單,可要真想搞一個“理論”的東西是很麻煩的,這種東西不是說有就有的,也不是你想弄一個弄一個的,它在很大程度上都受當時政治、經濟、文化、風氣、思想認識、道德觀念等等許多因素的制約。從這角度來說,大家也可以明白為什麼歷史上有那麼多的改革,不過都是失敗的居多。
那麼照這個邏輯,沒有這理論基礎做支撐,那難道就不能改革啦?
關於這問題,雲少帥倒是可以很肯定地回答:能。
能先搞出一個理論基礎再來搞改革的人,是千百年等一回、幾十輩子才出一個的天才;搞不出理論成果,也想搞改革的,有兩個前提:第一,您是個天才;第二,您是深諳你所處的改革環境,並且比一般人都熟悉你自己所處的環境。
前面這種情況,千百年等一回,在雲錚前世,清朝覆滅後的近半個文學都是這麼玩,這一時期天才太多,理論也很多。(具體的我就不贅述了。)
至於後面這種情況,從盤古至今(只考慮封建王朝),雲少帥只認一個:張居正。這哥們那是真天才,13歲就在“官員考場屆”裡出過名,同時這哥們把整個明朝都吃透了,哪裡有問題,問題的病症到底在哪裡,哪群人是可以靠得住的,哪群人又是需要給一塊糖哄騙一下,需要怎麼改革,具體遵循一個什麼樣的步驟……關於這些張居正都摸得太透了,所以他能成功。除此之外,要想改革成功,謹獻上兩個字:極難。
理論基礎不足,只是秋臨江變法敗筆的一個方面,更重要的,還是這變法在實際貫徹落實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這個問題可以說是導致秋臨江變法必將失敗的最直接的原因。說白了,就是秋臨江的這些變法措施中存在了太多的問題。
就說青苗法。(青苗法的具體內容前文有述,不贅述了)
雲錚的一貫看法是:政策制定的出發點是好的,只是在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