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軍的能力。
然後雲錚想到唐軍騎兵,他又仔細回憶了一下,發現唐代戰也有披甲的戰例,不過情況比較特殊。那是李靖西征吐谷渾,伏允天柱王燒草原而走。李靖統軍窮追,由李道宗率數千精騎為先鋒,在赤水源終於追及吐谷渾軍主力。吐谷渾軍孤注一擲,對唐軍先鋒大舉反撲。唐軍將鐵甲披在戰馬身上,排列在陣行四周作為掩護,以弓箭和長槍大量殺傷逼近的吐谷渾軍。終於堅持到主力到來,將敵軍主力殲滅。雲錚認為這和衛青用武剛車組成野戰防禦工事的做法接近,和歐洲那種給馬匹戴重甲的做法形式類似,作戰思想卻大異其趣。
其實中國的重騎兵在歷史上是存在的,叫“甲騎具裝”,源於魏晉南北朝,當時由於長期內亂,加上北方遊牧騎兵的大舉南下導致中央集權削弱,地方豪強崛起,中國的農業社會出現了向莊園化轉變的趨勢。
無獨有偶的是,歐洲同時也受到蠻族毀滅性的的入侵,可以說由於天災,象是受到血液中狂燥基因的召喚,當時的遊牧民族向農耕社會展開了在世界範圍內的征服(蒙古後來又重複了一次)。
這種征服在歐洲促進了農莊制度的發展進化,而且由於歐洲自古小國林立,往往在不大的範圍內只能指望憑一己之力抗擊外侮,長距離的遠征機會不多,所以這種經歷促進了歐洲軍隊重視防禦和機械力(補充不足的人力)的軍事思想,養成了歐洲人思維縝密、精打細算、按部就班的正規戰略思想,因為小國經不起人力物力的消耗,不敢冒險。
歐洲的軍事築城面積不大,高聳的城堡相對孤立,強調以點控面,盔甲厚重、工藝精湛,兵器也以長、重為主,以力取勝。國王領主均倚重騎士階層,騎士階層要裝備精良、訓練有素又只能是非富即貴,所以歐洲風俗尚武。虎背熊腰、血膽之人往往得到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