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部分(3 / 4)

小說:極品少帥 作者:低訴

統治階層重農抑商、重文輕技、八股取仕、閉關鎖國、文化**,鼓勵柔弱和溫順,反對冒險和暴力,強調“學而優則仕”,提倡透過多讀書來做大官。

三是“重政務、輕自然、斥技藝”。從民族文化傳統和思維觀念上來看,西方人崇尚武學、重視技術、喜歡挑戰和發明創造。中國傳統文化主張禮讓、謙卑、求和、忍辱負重,認為“形而上為道,形而下為器”。統治階級“重政務、輕自然、斥技藝”,認為科學發明和技術創新是“奇技**巧”,從事科技的人只能列為“方技”之列,科技處於十分低下的地位。尤其使中**事文化出現了重道、重謀而不重器、不重技的怪異規律。“學而優則仕”,“半部論語治天下”,只要把四書五經八股文背熟了,就能當官,走入仕途,就能夠制人;而一旦落魄到“技”的地位,就只能受制於人。

四是重道輕器,以巧補拙。當科技和裝備淪落到世界二流或三流水平之後,當器不如人、技不如人、兇器不兇、利器不利的時候,又**重新回到“道”上找出路,企圖以謀制勝、以巧補拙,以藝制人,透過戰法創新、理論創新和各種花花點子來制敵於死地。這種重道輕器的傳統思維邏輯往往會偏離正確方向,在人與武器的關係中把人的作用提升到完全能夠取代裝備、抵消武器作用的地步,最終距離科學精神越來越遠。西方重器也重道,但器為首要,道為次要,兩者相輔相成,互為一體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鑑。

雲錚覺得正是這四點造成一個這樣的結局:中國雖然有技術創新卻沒有科學發現。中國雖然歷史上也曾經出現過一些創新的思想火花,雖然也有過包括四大發明在內的一些發明創造,但由於多是技藝和技巧層面的發明,缺乏理**思維和規律的把握,所以缺乏指導價值和推廣前景。因此,西方科學家多重科學理念,認為技術僅僅是實現科學構想的一種技巧和手段。

雲錚當初就特別注意到一個現象,中央電視臺引進了一些西方國家的電視節目,很多也是娛樂**節目,但是仔細一看,人家的娛樂**節目是讓觀眾參與其中的科學實驗節目,透過大量的科學實驗,讓觀眾理解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科學常識,青少年如果經常觀看這樣的節目,就會產生科技創新的萌動和聯想。而我們的電視節目很多都是*樂呵,臭貧嘴,這有什麼意思,一點科學內涵和高品質的幽默都沒有。當你看完一場娛樂節目之後,就感覺白白浪費了時間,一無所獲。什麼叫寓教於樂?外國人做得很好,而我們連學習都不感興趣。科技素質,這是中國崛起最需要的素質!

而在這個世界,雲錚剛剛穿越的時候並沒有想那麼多,但到他逐漸習慣並且開始享受在這個世界的新生之後,他便萌動了建立一個科學院的想法。他希望改變中國“一貫只有技術,卻沒有科技”的怪異現狀,為中華文明加上一些更積極進取的思想,使今後即便仍然會改朝換代,仍然會有西方世界的文藝復興和工業革命,但中國卻不會在這浪潮中被打得頭破血流。

這,也許就是一個穿越者最基本的民族情結。

寧婉婷沒料到自己的主題還沒說,兒子倒是開始兜售起他的想法起來了,不禁問道:“我們不是已經有東閣負責研究武器了嗎,還要弄這個什麼……科學院做什麼?再說,科學是什麼東西?”

雲錚愣了一愣:“科學是什麼?科學……就是求真務實的態度和思維嚴謹地研究問題的方法,也是如實反映客觀事物固有規律的系統知識。”見雙親聽了都有些困惑,連忙決定岔開這個話題,因為這一時沒法給兩個古人解釋明白。他飛快地繼續道:“至於東閣,不錯,東閣可以為我們改良或者甚至製造一些新式武器,但東閣的創造是依賴於一個或者幾個聰明人物的能力而進行的,但兒子希望的是,能夠培養一大批擁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只有這樣的人才越多,我們可能得到的收穫也才越多。再說,光是武器創新,那也不夠,按照兒子的設想,我們要把更大的精力、人力、物力和財力投入到農業、工業等民用產品的創新上面去,只有我們把這些實力搞上去了,才是真正的強大了。”

這回雲嵐也疑惑起來:“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花在農業和工業上?怎麼花?再投入更多的人和錢開墾荒地和礦山嗎?”

“那也不盡然,其實農業要發展,不僅要大面積開荒,還要興修水利和注重農具改進,這樣農業發展才會迅速。比方說國朝這幾十年來,許多新形田地開始出現,例如梯田(在山區出現)、淤田(利用河水沖刷形成的淤泥所利用的田地)、沙田(海邊的沙淤地)、架田(在湖上做木排,上面鋪泥成地)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