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錚笑著點了點頭,心裡卻有些陰雲。妍兒或許覺得我做齊桓公對林家這個“周天子”是好事,但身為周天子本人的萬昌皇帝卻不一定會這麼看。
萬昌,畢竟不是周天子啊。朝廷,也還沒到周天子時候中央朝廷那般有名無實啊!
尊王攘夷,嘿,好一個尊王攘夷!
沒有人比雲錚這個後人更清楚尊王攘夷的實質是什麼!
尊王攘夷的真正實質是什麼?是爭霸!
就說齊桓公,在改革出現成效、新軍編練完畢後,齊桓公急不可耐地要出去爭霸天下了。爭霸本就是齊國君臣的共同心願,但管仲覺得還不到時候,因為齊國還缺乏一個參與中原逐鹿的口號。有了口號就可以師出有名,也有了招呼諸侯的號召力,同時宣示本國理想的外交政策。一個成功的口號甚至敵得過一個軍。
作為齊國君臣深思熟慮的結果,“尊王攘夷”適應了春秋早期的外交局面。第一,周王室雖然日益衰微,但西周四百年的統治在人們心中形成了周天子是“天下共主”的傳統思想。如今儘管王室衰微,但周天子在政治上依然具有相當的號召力。想稱霸的諸侯國不少,但誰也不敢驟然將周天子取而代之。第二,當時被稱為蠻、夷、戎、狄的周邊少數民族,乘著中原諸侯紛爭,政局動盪的局面,向一些諸侯國發動進攻,威脅著華夏地區的安全。因此,制止少數民族的軍事騷擾進攻就成為了多數諸侯國的心願。這是一個集道德與現實於一身的口號,也是號召諸侯、令人難以拒絕的絕好藉口。可能是由於眼界、思維的侷限和實力的原因,之前還沒有人明確提出過“尊王攘夷”的政治號召,也沒有人實踐過。
能夠提出口號本身就是能力的象徵。外交口號是一國外交政策的表達,表明該國對國際事務有自己的理想和規劃。並不是所有的國家都能夠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和外交口號的。儘管一些國家經濟發達,軍事也不弱,但就是提不出獨立的、能為他人接受的外交主張和口號,甚至跟在超級大國屁股後面亦步亦趨。因此這些國家依然成不了獨當一面的外交大國。
於是,“尊王攘夷”被廣為接受,成為了春秋大部分時期霸主和中原大國的君臣們掛在嘴邊的外交口號。它成為了政治家和政客都不得不說的詞,彷彿不說就不尊王,不攘夷了。只有楚國例外,因為楚國的君臣們知道自己本身就是“夷”,不能自己和自己過不去。就好像亂臣賊子總喜歡嚷著“清君側”行奪權篡位之實一樣,“尊王攘夷”既沒有讓周天子恢復權威,也沒有消除周邊少數民族的軍事威脅。客觀上,舉著這個旗幟的各諸侯國無疑取得了或多或少的收益。而作為原創作者的齊國,獲益最早,也最大。
齊桓公和管仲的口號帶有濃厚的道德色彩。儘管政治與道德完全是兩碼事,但至少貫穿整個中國五千年曆史,道德就似乎一直在政治鬥爭上具有某種不可抗拒的威力。齊國在外交謀劃階段就給國家政策包裹上了一層道德的光芒。雲錚心裡套用了孔慶東先生的一句話:“口號萬歲!”因為事實證明,“尊王攘夷”這個口號實在值得齊國人山呼萬歲。
雲錚很少跟林玉妍討論到當前政治局勢,因為一來林玉妍不愛過問,二來他也有些不好怎麼提起,畢竟林雲兩家的關係是大家心知肚明的。但今天趁這個機會,雲錚覺得可以開始透過林玉妍的嘴向洛陽的皇帝陛下表明一點心跡了。因為尊王攘夷這個口號,不僅適合當時的齊國去喊,也適合現在的雲家來喊上一嗓子。
林家皇朝的中央朝廷雖然遠比當初的周天子實力強大,但畢竟跟周天子有一樣相同,就是從實際上來說管不住自己的一干小弟了。無論雲家周家冷家甚至是江家,萬昌皇帝其實都沒辦法直接掌控住的,在對外四家侵犯不大的前提下,萬昌能夠指揮得動他們,但要真正做到令行禁止就不可能了。外四家跟林家朝廷的關係,類似於二郎神對玉帝:聽調不聽宣。當然從這點上來說,萬昌比周天子的處境還是強不少的。
雲錚今天提出了這一點,其實心裡也是有些忐忑的。林玉妍在政治上的敏銳程度比她那位父皇可差得多了,所以她聽到雲錚的想法就覺得挺不錯,但云錚沒有把握肯定萬昌皇帝聽到這個話以後也會覺得不錯。
因為這尊王攘夷雖然說起來冠冕堂皇,貌似站在了道德道義的制高點,但實際上是怎樣呢?實際上是周天子說話照樣不管用,而相反的,在“小弟們”中間卻出現了一個說話管用的,其他的小弟們都聽他的。雲錚就是擔心萬昌皇帝看出這裡面的名堂,看出雲家是喊著尊王攘夷的口號,做著割據爭霸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