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2 / 4)

的地位,《弟子規》當然不會例外。所以它的第二部分,“入則孝”的部分,以八句,四組,以父母開始的句子啟首。“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四次重複“父母”兩個字。字面意思根本不用解釋:父母在叫你的時候,你要趕緊答應,不可遲緩不答;父母有事情命令你,要叫你去做,你要馬上去做,不要懶惰拖沓;父母在教訓你的時候,在教育你的時候,你要恭恭敬敬地聆聽;父母在責備你的時候(這個“父母責”在古文裡面,還有揍的意思,不僅是說你兩句,還可能要揍你一頓),你也要順從地接受。父母呼、父母命、父母教、父母責,是所有人的生命當中都會出現的事情,《弟子規》的要求看起來很簡單,一點都不高,但是我們不妨捫心自問,我們做到了嗎?

中國傳統文化認為,百善孝為先,所以《弟子規》要求我們: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二十四個字看起來簡單,但是我們做到了嗎?

《弟子規》的要求,大部分我們也沒做到,所以我們不要把它簡單地當成學習和背誦的過程,而應當成反思和自我檢討的過程。你要讀一段《弟子規》,檢討一下:我做到了嗎? txt小說上傳分享

入則孝之一(2)

父母叫你的時候,你忙著自己的事情。我們小時候比較簡單了,看看小人書,打打彈子。現在的孩子不一樣,打電腦遊戲,而且還戴個耳機,父母叫更不理了,往往還會不耐煩。我小時候就有過不耐煩:你煩不煩啊,叫兩聲好了,你叫三聲。今天的孩子,有時候父母一看,戴一個耳機,也不聽,過去拍兩下:你煩不煩,我這一關遊戲沒過去,你看,我被人打死了。這種情況很多,比比皆是。

父母命,是父母叫我們去做些事情。我們從小也都經歷了。拿我個人來講,有些事情我很願意去,比如媽媽叫我:孩子,你去買個冰棒。我很高興,一面買一面我吃回來了,回來時,就冰棒的棍在我那兒。媽媽說:孩子,你去買瓶芝麻醬。這我也願意,因為可以吃一點。媽媽說:孩子,你去買點糖果。那我更高興,藏兩顆在口袋裡。但是如果媽媽叫我:兒子,去給我打瓶醬油。我就會說有事。為什麼?我不能喝醬油。

“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育、教訓我們的時候,有幾個心裡沒有牴觸情緒的?一般都認為:我自己的事,爸媽管那麼多幹嗎?你煩不煩啊?時代不同了,你們過時了。經常有這個心態。我從小就經常這麼做,跟我爸爸頂牛,跟我媽媽頂牛,現在不頂了,但是現在爸爸媽媽也沒有力氣來教訓我了。到這個時候你會很後悔:你小時候跟父母頂牛,到今天你不想頂了,突然發現父母老了,連教訓你的力氣都沒有了。像“父母責”,古時候,責比教要重,責往往是責備、責打。我們小時候挨幾下打,挨父母說幾句重話也就算了,可今天的孩子,誰還敢打?所以我們可以想想,這四個“父母”句,我們都做到沒有?我們如何來感恩?如何來報恩?“恩重如山”四個字,普天下絕大多數的父母是當得起的。

當我們對照《弟子規》,認真反省自己的時候,會發現這四組看似簡單的“父母”句,其實做起來並不容易,那麼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究竟應該怎樣做呢?為什麼首先要從“父母呼,應勿緩”做起呢?

“父母呼”,父母呼喚孩子,我們都知道,每一聲呼喚裡面是有情感的。在中國史籍當中,就有著很感人的記載。曾子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以孝著稱。有一天,曾子進山打柴,他媽媽留在家裡。突然家裡來了一個客人拜訪曾子,他媽媽見到一個陌生人來找自己的兒子,一下子不知所措,情急之下,就咬了自己的手指。這個時候在山上打柴的曾子,就感覺自己的心一抽、一疼,馬上就想是不是媽媽有什麼事?是不是媽媽在叫我?於是趕緊揹著打好的柴,急匆匆地返回家裡,跪問母親:母親,我剛才心一抽一疼,是不是您老人家有什麼事?媽媽就說:剛才有客人忽然來到,我不知道說什麼好,又怕說得不好,讓人家覺得不符合規矩,我沒有辦法,就只好咬著手指盼你回來。這就是我們史籍當中記載的故事,在東漢王充的《論衡》中,在東晉幹寶的《搜神記》中,在六朝的《孝子傳》中都有記載。你看,有時候母子之間心靈相通,這一種呼喚,連聲音都不需要。這就是中國傳統對於“父母呼”,對於父母和子女之間這種親情的一種非常感人的描述。我們現在要學習、要工作,都很忙,好像就有理由忽略父母的呼聲,其實這是不對的。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