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杖刑一百,教汝死個明白!”
“且慢!”八戒一看大禍臨頭,不敢怠慢,就地一滾,現出原形,搖起蒲扇大耳,張開血口獠牙,作勢撲上。
知府老爺魂飛魄散,心膽俱裂,慌忙跪地謝罪,“大仙暫息雷霆之怒!待下官重新開審,為大仙追討公道。”
知府老爺連連磕頭,哄得八戒回心轉意,收起法相。而後,將罪過統統栽到報信的守卒頭上。
“該死的混蛋!竟敢謊報軍情,捏造謠言,誣衊大仙,再不交出銀子,便是死罪一條!”
這個守卒原本呆在廂房,眼巴巴等著領賞,不料知府老爺當場翻臉,頓時嚇個半死,癱在地上苦苦哀求,“老爺饒命!小人僅有三錢銀子,情願獻給衙門。”
“胡說!”知府老爺存心拿守卒出氣,一口咬定他居心不良,“明明是汝趁屙屎之機,私自埋藏大仙的銀兩,快快招供,免得老爺動刑。”
沙僧乃淳厚之人,不明就裡,反而替守卒說情,“委實不曾拿過老沙盤纏。”
知府一聽,更加不依不饒,立刻拍案而起,“該死的東西!既然沒拿大仙的銀子,就該拿銀子孝敬大仙。如此缺少教養,豈不丟盡國格邦威,焉能輕易饒恕。來人——拖下去重打五十大板!”
退了堂,知府將二人奉作上賓,一邊親自獻茶,一邊謙卑地問,“大仙以為下官審得如何?尚請多多指教!”
“大人果然明斷秋毫!”八戒翹起拇指誇獎,“一絲不差。”
烏鴉國原本不叫烏鴉國,最早的國王是一位傳奇的戰神,大半輩子都在南征北討,抵禦外族,平息叛亂。到了晚年,突患一場暴疾,痊癒後,變得沉默寡言,大腦卻異常固執,整日與兩隻烏鴉為伍,後來更自詡為烏鴉化身,下令舉國上下崇拜烏鴉,改名“烏鴉國”,世代相傳。從此,天上烏鴉成群結隊,地上烏鴉比比皆黑。
此刻,第十三世烏鴉國王正坐在御書房裡咬著筆頭,一籌莫展。該國自打烏鴉二世起,除了上朝聽政,下朝作樂之外,歷代國王都要大傷腦筋、倍感頭疼地寫一本《烏鴉論》,以此弘揚祖先,激勵後世。可憐那歷代國王整日凝望樹上烏鴉呱噪屙屎,敢怒不敢打,只好悶在御書房裡胡編亂造——有的把烏鴉捧為天下鳥類第一猛禽,連鷹鵰見了都要落荒而逃。有的把烏鴉比作童話裡的王子,一心一意拯救被巫婆囚禁的公主,以便成其好事。有的把烏鴉的呱噪,當成世間最美妙的音樂,在夕陽餘暉下,呈現永恆意境。有的把烏鴉比著菩薩化身,能夠保國安邦,一旦外敵進犯,可派一群烏鴉抵擋……似乎烏鴉之無窮魅力與無上美德,都讓歷代君主褒揚殆盡。以至於當今國王一聽到烏鴉二字,就頭大如鬥,怎麼也想不通樹上那些又黑又醜之呆鳥,竟然會是開國鼻祖化身。在他剛滿十歲那年,特意去御花園觀賞了一天,看來看去,最後認定只有雉鳥才配得上烏鴉稱號;當場將那位把烏鴉比作菩薩的老國王氣個半死,接連摔光御書房裡的筆墨硯臺,還差點罷黜他的太子之位。從那以後,他心中就一直對烏鴉存有芥蒂,耿耿於懷。
知府老爺設宴召伎,款待大仙,然後興沖沖地趕往宮中報信,蒙恩宣入,見了國王,立即磕頭。
“啟奏陛下,微臣今日偶然邂逅兩位大仙,不敢隱瞞,特來恭請聖裁。”
國王一聽笑逐顏開,當場下旨,“大仙降臨本邦,必主一方吉祥,宜用八抬大轎相迎,待寡人請教一番,再行封賞。”
“領旨!”知府臉上堆滿諂諛之笑,等候賞賜。
國王見他不動不退,又不謝恩,情知在等打賞,於是眼珠子轉了轉,冒出一個刁鑽難題。
“近日屢有風聞奏事,言及知府衙門收受賄賂,斷案不公,可有此事?”
“陛下明鑑!”知府早已當官成痞,公然不懼,“臣審案歷來公正,絕無徇私偏袒。《八字經》曰:
‘衙門八字朝南開,金銀道理同時來,
少了一撇君莫怪,天下誰人不愛財。’
此乃為官之道,朝廷上下莫不奉行遵照。只有人情世故,絕無貪贓賄賂!”
“言之有理!”國王點頭稱讚到,“難得愛卿如此盡忠報國,賞鎦金烏鴉一對,以示嘉勉,且去恭迎大仙。”
知府叩頭領賞,樂顛顛地跑去張羅八抬大轎。
八戒吃飽喝足,趁知府老爺不在,開始動手動腳、左摟右抱,那些歌伎多半水性楊花,先是半推半就,接著打情罵俏,有的乾脆投懷送抱,雙手吊住大仙脖子,連哄帶舔,討求仙丹妙方。知府老爺奉命回府請仙,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