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這裡,唐易自己也忍不住啞然失笑,這寶光浮動在上下五千年的物件上,怎麼可能與金庸武俠中的情節暗合?
唐易又想到了“紅白喜喪”、“青黃不接”,這更是不通······想來想去,也沒個結果,唐易索性不再深究,轉而研究起寶光的厚度來。
這古玩珍寶上浮動的寶光,並不是散射的光芒,而是成片成塊,是規矩的形狀,而且很明顯,有厚有薄。厚薄顯然和年代沒有關係,比如范寬《雪山孤亭圖》上的寶光最厚,但是年代卻不是最久遠的。況且,經過唐易前面的思索,年代久遠與否,是和寶光的顏色深淺有關係。
唐易略加琢磨便釐清了厚薄的特點,寶光越厚,價值越大,根據已有的這些寶物,很容易排出個高低順序來。
太神奇了!
唐易心潮澎湃,雙手握拳,暗暗用力,剛剛吸收了一些寶光的眼睛更顯得神采奕奕。
他心下暗道,雖然還有很多規律有待總結,但是總算有了一條大致的線索,只要以後接觸寶物多了,他自信總能完整地總結出其中的規律。
不過,在研究寶光規律的同時,對唐易觸動更大的是,方老和秦老對各種古玩珍寶的點評。
自己眼生異變,能看到寶光,所以才會斷定古玩的真假,甚至揪出被隱藏、被偽裝的珍寶。不過,雖然鑑定結果是一樣的,但他卻不能說出識寶的過程,這怎麼能讓所有人信服?而方老和秦老,不僅眼力過人,而且點評時擺出的是紮紮實實的依據和絲絲入扣的道理,這才是他們真正讓大家敬佩的原因!
震撼之中,一個念頭在唐易心中牢牢紮了根,那就是要不斷學習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