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約七八厘米,寬約三厘米,基本就是塊白玉牌子,不過雕成了竹節的形狀,中間稍厚,邊緣略薄。上面利用竹枝和竹葉做成了一個鈕,恰好可以穿掛。
上面穿了雞油黃的蜜蠟棗珠的鏈子,不過蜜蠟棗珠是後配的。
這種竹節配飾,明清最為多見,宋元也有。
唐易雖然心神不寧,但是看這麼個東西,還是很快了然於胸,“郭院長,這個是怎麼來的?”
判斷東西之前,先問來路,是一般鑑定者的習慣,常常脫口而出。這裡面事兒很多,比如要是關係很鐵的好友送的,結果卻是件假貨,你說之前就得掂量掂量,不能毀了人家的情誼。再比如,這東西如果是想買還沒給錢,也得看看賣方是不是熟人。
郭愛民笑笑,“朋友送的,沒事兒,普通朋友。”
唐易一聽,就明白了。郭愛民這個位置,送他東西的人很多,這東西不是普通玩意兒,肯定是有事兒相求。這東西的新老真假,一定程度上關係到這件事兒的操作。
不過,好在這白玉竹節佩,是件老東西。
“可找過其他人看過?”唐易又問。
“找過兩個人,不過觀點有所不同,一個說是明代的,一個說是宋元時期的,但不能確切判定。”郭愛民說著,翻開了白玉竹節佩的背面,指著左下方一列豎刻的小字說道,“尤其是這字,你看?”
這一列小字是楷書,刻的是:永樂元年制於江南。
永樂,廣為人知的是明成祖朱棣的年號,這白玉竹節佩的形制又比較普通,各個朝代都可能出現,而且從包漿上來看,明或者是更早的宋元時期,也是很難判定。
“說明代的,肯定是覺得‘永樂’是明成祖朱棣的年號。說宋元時期卻判定不了具體時間的,應該是覺得這個‘永樂’不是年號,比如雕刻者找到了一種嚮往的生活方式,從此穩定,自認為‘永樂’開始了。”唐易看了看郭愛民。
“哎呀,唐總真是名不虛傳,的確是這樣。”郭愛民一聽,就知道唐易比那倆高了不止一點兒半點兒。
“這件白玉竹節佩,是北宋的。確切地說,是北宋宣和年間的。”唐易當下也不囉嗦,“明代的竹節佩,整體沒有這種風情雅緻的感覺,從包漿上來看,也能判定是北宋的,具體細微的判定,我就不多說了。郭院長要是相信我,就當北宋的白玉配飾收藏吧!”
這能斷代出北宋的,郭愛民並不奇怪,但是唐易居然點出了是宣和年間的,這就讓他拍案驚奇了。這斷代,一般都是給自己留餘地,這唐易,竟敢如此精準?
“唐總,我這就得請教一下了,你是怎麼判定出宣和年間的?”
“既然判定是北宋的東西,再結合這個‘永樂’就行了。永樂這個年號,除了明成祖朱棣用過,北宋也有人用過。”唐易因為想盡早走人,所以說得都比較直接。
不過,他覺得直接,郭愛民知識儲備可不夠。這明明說的是北宋宣和年間,宣和是宋徽宗的最後一個年號,怎麼又出來個‘也有人用過’?這年號,只有皇帝才能用啊!
“到底是誰用過呢?唐總?”郭愛民繼續問道。
“噢,是方臘用過。”唐易一想,自己是直接了,但是不夠詳細,“北宋年間,浙省的方臘起義,後來稱帝了,年號就是永樂,不過使用時間很短,不到半年,頭年秋冬用了,次年春夏就玩兒完了。”
“他這個年號,是在宋徽宗宣和年間用的,所以我才能判定是宣和年間的東西。這塊玉佩很有意義,應該就是方臘政權轄地範圍內做的,恰好就是江南之地。甚至可能是方臘政權中的官員權貴所用。方臘這個年號時間那麼短,找出件歷史文物不容易,很難得啊!郭院長。”
這次,唐易一口氣說完了,自忖郭愛民應該沒有什麼要問的了。
其實,永樂這個年號,在華夏曆史上,不僅是朱棣和方臘用過。五代南漢時期,粵省起義頭領張遇賢用過;十六國時期,前涼桓王張重華用過。只不過,用時都很短,而且知名度太低了,一般人肯定不知道。
再者,明成祖朱棣名氣太大,又是從南向北遷都建了紫禁城,又是編纂《永樂大典》,又是安排鄭和下西洋,等等。所以一說永樂,基本都會認定是朱棣。
方臘因為水滸傳的緣故,知名度可能高一點兒。梁山好漢被招安,前往浙省剿滅方臘,方臘砍掉武松一臂,武松單臂擒方臘,故事流傳很廣。但方臘稱帝所用的‘永樂’,仍是少人知曉。
郭愛民聽完,喜悅和敬佩之情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