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易想了想,就剩下那一些字畫沒仔細看了。那些字畫,在一張舊桌子上摞了有一尺多高,他只是隨意翻檢了幾張。
於是,唐易又一張一張看了起來。
這一落摞看完,終於有一本“書”被唐易拿了出來。
其實,這就是一本手工裝訂的東西,外面是發黃的元書紙,封面上手寫了倆字:字帖。看這元書紙,也不老,看這手寫的倆字兒,雖然工整平順,但也非名家手筆。
元書紙,是一種竹紙,這種紙比較柔韌,而且不容易蛀,不容易變色,所以除了當做書畫用紙,還可以裝裱和當做包裝紙,這本“書”就是用元書紙當了封皮。
要是一般人,在這麼一堆破爛裡翻出這麼一本手工裝訂的東西,也不會開啟看了,無非就是學書法的人自己裝訂的一本字帖罷了。
但唐易不一樣,他沒開啟,就發現了這本字帖的與眾不同。“差點兒就錯過了!”唐易心中也是小有感嘆。
開啟字帖,裡面是一張張的拓片,每張拓片將近30厘米長,十幾厘米寬,每張拓片上二十幾個字。最前面有六張拓片格式一致。後面的“拓片”,卻都是現代的印刷品了。
這六張拓片上的字,非常清晰,拓功一流。楷書字型,工整嚴謹,正而峭勁,是典型的歐體。而且,拓片背面,也用元書紙襯裱過,老裱,未裝訂的邊緣有些殘破了。
唐易翻著這本字帖,王軍也湊上來,看了一會兒,嘆了一口氣,“哎,原來是歐陽詢的字帖。”
王軍在書法用品店工作,見得最多的就是字帖,字帖裡見得最多的,就是歐陽詢的,他不懂鑑古,只是看出比較老,但是再老,在他眼裡,也不過是一本普通的字帖。
歐陽詢的名頭,可謂婦孺皆知,和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並稱為初唐四大家,又和柳公權、顏真卿、趙孟畈⒊晌��樗拇蠹搖K�目�椋�閿諮�埃��宰痔�33晌�朊耪叩慕灘摹�
第1014章 醴泉之銘
唐易當然和王軍的視角不一樣,不僅看出了這是老東西,而且字帖上的字,明顯是出自一段碑文。
“推而弗有,雖休勿休,不徒聞於往昔,以祥為懼,實取驗於當今。斯乃上帝玄符,天子令德,豈臣之末學所能丕顯······”唐易默唸了一遍,順道分了分句讀,六張只有一百多個字,顯然不全,但唐易還是看出了這碑文的來歷。
因為這塊碑直到今天仍在,而且很有名,只不過如今已經殘缺得很厲害,很難製出這樣的拓片了。
這段碑文,出自著名的九成宮醴泉銘。
九成宮醴泉銘是唐代的碑刻,講的是什麼事兒呢?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九成宮避暑,發現了一口泉,這就是醴泉。皇帝發現一口泉,可不得了,接著他的鏡子——魏徵,揮筆就寫了一篇文章,這就是九成宮醴泉銘。
都說魏徵平時只會直言進諫,但是這篇銘文,寫的的確有拍馬屁的意思,除了介紹發現醴泉的經過,還引經據典說明,醴泉的出現,是由於“天子令德”導致的。這幾張拓片上,恰好也出現了。
上帝玄符,天子令德。這估計說得李世民肯定是心花怒放。李世民是個好皇帝不假,但這口泉,你發現,或者不發現,它就在那裡,不變不移,是吧?
光寫文當然是不行的,這得刻碑。好文配好字兒,這字兒,就是歐陽詢寫的。
歐陽詢當時已經七十多歲了,書法水平已至巔峰,這篇銘文,又是他用心屬意之作,所以歷來為後人推崇備至。
九成宮醴泉銘原碑尚在,位於西陝的麟遊,而且建有碑亭,被重點保護。這塊碑,高將近三米,上窄下寬,最窄的地方80多厘米,最寬的地方90多厘米,碑首有六龍環繞,十分有氣勢。
不過,碑座已經破損了,在宋代就破損了。不僅碑座破損,而且下面最後一行字沒了。歷經千餘年,上面的字也多有斑駁,遠不如這六張拓片清晰。
因為這六張拓片,是宋拓的精品之作。
九成宮醴泉銘,既然時至今日原碑尚存,所以後世的拓片是很多的。但是,所有的拓片當中,以宋拓為最。但是宋代的拓片,到了今天,那也是鳳毛麟角。
這六張拓片,不知道怎麼就被人收藏還裝訂了,而且最後淪落到了一個小縣城的倉庫。要是按照王軍的說法,早些年收來的,如果是六七十年代出現遺失,而後輾轉至此,那也不是沒有可能,只不過找不到原主罷了。
六張拓片,還裝裱了,張張精品,唯一可惜的就是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