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之。又敕賜便宜行事,江南見落髮,心赧撫頂······”
這是要把經歷全翻一遍啊!唐易加快了閱讀速度。
“順治四年,老父病卒,回鄉守制。經年長思,泣血而書······”
原來是順治四年寫的,那麼老人的祖上拿到這支筆,那就應該是清代了。
唐易心想,他琢磨了一年,寫了這麼封血書,估計就是個懺悔書了。
不過,這麼一個歷史名人用血寫成的懺悔書,出現寶光那也是正常了,至於價值,在市場上,肯定要比這支諸葛筆價格高。而從歷史文物價值來看,那更是了不得了。這可是文物實證!
不過,當唐易繼續往下看時,卻大吃一驚,這並不單純是一封懺悔書!
“崇禎八年天壽山所藏,斷不可落入外族之手,吾雖只擔押運之責,然慎尤,隨從皆殺之······”
第271章 亨九血書
崇禎秘藏!
這老夥計當年負責崇禎秘藏的押運!
唐易一陣激動,繼續往下看去。“後龍堪輿,九龍合璧,一龍為洞,雙目竅開,吾已堪任······”
沒了。
就這麼幾句啊?唐易心有不甘,徹頭徹尾把這封血書讀完了,後面的卻又是些什麼委曲求全,推行漢制之類的話了。
落款為:亨九血書。
洪承疇,號亨九,明末官至兵部尚書,薊遼總督。血書中所寫,基本就是被俘、降清、仕清的經過。崇禎十五年,洪承疇率軍被困松山半年,當時副將夏承德提出,可以讓兒子夏舒為人質來投降。
洪承疇還算是血戰到底,但後來被俘,皇太極三番五次招降,但是洪承疇不為所動。後來,皇太極派了降清的吏部尚書范文程前去勸降,范文程察言觀色,最終成功。皇太極曾親手把自己的貂裘披到洪承疇身上,籠絡人心。
不過,皇太極表面上對洪承疇恩禮有加,其實對他採取了軟禁政策,他在家中不能任意外出,也不封官,只是諮詢策略。
崇禎十七年,洪承疇跟隨多爾袞攻明,四月十一到了遼河,這時候聽說李自成已經攻下了京城,崇禎皇帝上吊。洪承疇出謀劃策,清軍出其不意,又拿下了京城。
滿清入京之後,順治皇帝對洪承疇面兒上還是很器重的,任命為太子太保、兵部尚書,還兼著都察院右都御史,並授秘書院大學士。洪承疇由此成為清朝的第一個漢人宰相。
順治二年,南京被攻克,多爾袞下了一道“剃頭令”,所謂“留髮不留人”,江南民眾激烈反抗,攻克南京的多鐸根本控制不了局面。這時候,洪承疇又出馬了,被“敕賜便宜行事”,到南京安撫民心,平定亂局。
而這封血書,是順治四年,洪承疇的老父去世,他回鄉守制時寫的。應該是寫完後,藏到了這支住諸葛筆當中。而這支筆是如何流落民間,又被老人的祖上所得,那就無從考證了。
洪承疇這個人,是很複雜的。一開始,傳來的是他戰死的訊息,可是後來降清的訊息傳來,都傻了眼。在古代,大多數民眾喜歡用極端的“忠”和“奸”來評價歷史人物,那麼對於前明遺民來說,對洪承疇的評價可想而知,從血書中不難看出,崇禎皇帝曾經極為寵信洪承疇,連這押運秘藏的事兒都讓他來幹,所謂的“押運”,那可不是單純的押運,而是押運到地方,再封藏起來,可以說就是隨時可以取走秘藏的人,否則也不用“隨從皆殺之”了。
好在洪承疇雖然降清,但終究沒有透露秘藏的所在,他不是糊塗人,降是降了,但還能認定滿清當時是外族。同時,也可以由此推斷,崇禎秘藏,非同凡響。
根據血書中的“吾已堪任”,這件事兒,也被洪承疇看做自己的一件沒有完全降清的氣節證據。
實際上,洪承疇為了感激崇禎皇帝的信任,曾在廳堂之上張掛了一幅對聯:君恩深似海,臣節重如山。結果得知他降清之後,有人在這幅對聯的上下聯各加了一個字,變成了:君恩深似海矣!臣節重如山乎?
標點是我加的,估計讓誰加也會這麼加,肯定是這個語氣。
洪承疇活得是很尷尬的,前明遺民強烈排斥他,清廷其實也沒有真正接受他,多爾袞和順治算是重用過他,但是隻是給他虛名讓他幹活兒,沒有真正進入決策層面。洪承疇大力推行漢制、漢文化,結果,接受了儒家理論的滿人,也反過來認為他是個不忠貳臣。他被列入了清朝的《貳臣傳》。
縱觀洪承疇的一生,保護了這個崇禎秘藏,確實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