髻,臉部豐滿圓潤,眉眼細長,小口小鼻,身著長裙,胸部微露。
這是一個典型的唐三彩仕女俑。
“金絲楠陰沉木的槨和這個仕女俑,都是唐代的。”唐易說道。
“怪不得這個仕女俑陰氣這麼重,原來是陪葬品。”文佳介面道。
“這個唐三彩仕女俑出現在崇禎秘藏裡,文物史又該改寫了。”唐易笑了笑。歷史這東西,說穿了都是人寫的,人都有侷限性,歷史其實也是在不斷改寫中完善的。
在此之前,唐三彩的出現,僅限於民國之後。
在古玩圈子裡,有不少剛入門的愛好者想收藏唐三彩,但是,只要在市場裡,有人說:我這個唐三彩是祖傳的!那就一定是假的。
為什麼呢?
因為唐三彩這個東西,只要是真品,那就沒有傳世的,全部是冥器。在唐代,唐三彩就沒有實用器物出現過,只作為陪葬品。而且,在民國之前,根本就沒有“唐三彩”這個稱呼。
這個稱呼怎麼來的?是20世紀20年代,洛地唐墓被盜掘之後,發現了這樣一種帶彩的唐代的陶製品。唐三彩這才被考古研究人員命名。即便在20世紀20年代之後,古玩店也很少會賣唐三彩,有賣的,也是偷著賣。
包括一些佛頭佛像,這在當年都是不能隨便買賣的,因為都是犯忌諱的東西。
現在,卻在明末的一處秘藏裡發現了唐三彩,說明,明代就有人從唐代墓穴中弄出了這東西!所以唐易才說文物史要改寫了。
當然,極有可能只有很少的數量,而且用途極為隱秘,不然就算正史沒有記載,野史和民間雜記中也會有提及。
這一處魚眼的位置,其實是兩樣東西,只不過放到一起罷了。
“再看看另一處。”唐易說著,便跨過中間的s形水槽,來到了另一處魚眼位置。文佳和唐無心稍頓,也跟著過來了。
與陰沉木槨和仕女俑相比,這一處魚眼位置的東西就顯得清亮多了。
一對十幾厘米長的黃玉握豬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