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思只是愣了片刻,便勾起唇角笑道:“那好,給你一刻鐘時間梳洗穿衣,若是讓那幫老頭子們久等,可有嘮叨聽了。”
談滄羽大喜。
四十二章 改制
過年後的這些天,談滄羽隨著秦思思同進同出,這才瞭解到最近她竟在忙什麼。
她竟然是想改制。
所謂改制,當然並不是普通級別的改年制,而是她說的一種時髦的詞彙,叫裁員。
現在朝廷的官職制度,跟秦漢時期相比,簡直龐大了數十倍。從長樂女皇那代開始編著的《永昌大典》中有所評論,從秦漢的官職制度來看,與後世相比,冗官不多,而且每個官吏都擔負非常具體的任務。冗官少恐怕是官僚制發展的表現,但也是官僚制尚處於初期階段的特點。秦漢冗官不多,任務既確定又具體,區區幾百人就可以維持朝廷上下的運轉。
秦漢的官僚組織初時是精幹而富有效能的,此後隨時代變遷,腐化、老化和貴族化因素便逐漸滋生和累積,包括冗官冗吏的繁衍增殖等等。秦漢官吏等級管理的簡單中包含著草創的粗糙,但其簡練明快、富有新生朝氣。但是隨著時代發展,隋朝和大周朝的如流、進階、磨勘、改官的複雜程式當然可以視為制度的發達進化,但其過分的繁文縟節、繁瑣細密,也反映王朝已須為官僚自身的權益分配而窮思殫慮,這部分事務畸形膨脹起來,現在已成為了一個巨大的毒瘤。
現在,秦思思著手準備的,竟然是要動手術摘掉這個毒瘤。
談滄羽初時因為她的這個舉措嚇了一跳,因為這個毒瘤已經深入朝廷的血脈,小動則無用,大動卻可以傷損朝廷的筋骨。但是細細瞭解她的安排之後,卻發現這件事並不是她心血來潮而為之,而是慢慢地準備了三年了。
在秦思思開始掌權之時,就注意到冗官對大周朝的腐蝕,其實要比高門大閥嚴重得多。高門大閥就算再有權力,沒有正當的理由,是無法起兵取代大周朝的。很多時候,蘋果都是從內部開始腐壞,才招來各種蠅蟲的。
內憂小人干政,外戚、宦官、後宮;中憂官場腐敗,官逼必然民反;外憂民族矛盾,異族虎視眈眈。歷朝歷代之滅亡,無不由次三者起。
當今朝廷中,蘇老太爺尚且算不上是外戚,至於宦官還不成氣候,蕭潤還沒有後宮,所以內憂倒也不用考慮。外憂倒也不必愁,異族暫時不成氣候。倒只有中憂讓人頭疼。
“內亂之罪,與其歸之於武人,不如歸之於文人。文人不得志,往往群集於他處,造出種種是非,盡他們挑撥離間之能事,久而久之,他們的主人就打起仗來了。”談滄羽以前常說的那句話,時時響在秦思思的耳邊。文人為何會不得志,是因為官場太腐朽。
秦思思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每年朝廷取的進士就幾百人,到現在,朝廷取士居然有一萬七千多人!除了這點外,皇族宗室、旁支的子弟更是可以隨意授官,有的甚至在襁褓之中也有官階領取俸祿。每年成千上萬的人當上各種各樣的官員,但是其中辦實事的卻少之又少,許多職事官也不管具體事務了,光領俸祿吃喝玩樂。眾多的閒官就像是吸血的螞蝗一樣,密密麻麻地爬滿了中央和地方。
這樣的官場,效率極低。即便有絕代的人才出現,其才能不是被埋沒,就是在這個大染缸中被汙染淪落。官不做事,民不聊生。長此以往,再完美的盛世,也會消耗殆盡,慢慢走向消亡。只有亂世再起,才能重新推翻腐朽的大樹,重立一個清正廉潔的朝廷。
這是歷史的死迴圈。
但是,若可以不用因為戰亂消耗掉千萬條人命,從內部來除掉這顆毒瘤呢?
政治改革是一場政治風暴,但是改革卻是一個對危機積極的反應,是一場自上而下的革命。
當然,大樹已經腐朽,她想重建,所以這場巨大的風暴,並不是起於拂過湖面的微風,必須是有摧毀山林之力的颶風。
但是這股颶風,若是一個不慎,就會反噬其身,連她自己也會被捲進去,灰飛煙滅。
所以她準備了好幾年,並沒有在未站穩腳跟的時候進行。都說新官上任三把火,但是既然是新官,就根本不瞭解接手的這塊任務,那要怎麼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呢?秦思思曾經聽過一個故事,說的是一個老闆接手了一家新公司,在職員們都心情忐忑害怕裁員的時候,老闆什麼話都沒說,讓大家照常上班。職員們都鬆了口氣,一切照舊。但是三個月後,老闆召開了會議,解除了一部分職員的職位。因為他在這三個月之中,已經看清楚了他的公司裡,到底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