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張士誠已再次脫離元廷自立為王。
原來朱元璋稱王驚動了各方勢力,元廷將之視為眼中釘,屢次派張士誠攻打朱元璋。然而朱元璋吞併了陳友諒的戰艦亦然成為水上霸主,張士誠屢戰屢變,十分懊惱元廷讓他實力大損,部將們也不願意再被元廷驅使天天打仗,乾脆揣唆他囚禁了達識帖木兒宣佈起義造反。
張士誠一直對達識帖木兒心有不滿,當即殺掉達識帖木兒祭旗造反,而且他還和朱元璋對著幹,朱元璋自封吳王,他也自封吳王,於是百姓便把蘇州一帶稱為東吳,應天府一帶稱王西吳。
這一下元廷被東吳、西吳分疆裂土,更是捉襟見肘拿朱元璋無可奈何了。
朱元璋卻高興不起來,張士誠現在的勢力遠不及他,居然也敢自封吳王,分明是挑釁他,既然張士誠如此囂張,他就打到張士誠服氣。
正月剛過,朱元璋準備整軍對付張士誠了,卻先收到張定邊在武昌立陳理為帝的訊息,他頓時怒不可遏,自己都還沒稱帝,陳理一個弱雞小兒也配稱帝?他立刻親率大軍征剿武昌。
這一次出征,朱元璋的軍隊從內到外都發生了驚人的轉變,無論兵員來源、組訓內容、武器裝備、軍事管理體系、軍力的生成模式都在迅猛提升。
以前朱元璋的軍隊盡是撿別人用過的武器、船隻,如今朱元璋的疆土擴大,有了各種礦產也能自己製造武器了,特別是大批製造的鐵甲、火藥、火銃、石炮等武器愈發犀利耐用。
原先朱元璋的軍隊穿得五顏六色,只是頭縛紅巾作標記,一看就是雜牌軍。如今將士們一律身著紅色戰襖、戰裙,頭戴闊簷紅皮壯帽,赤紅的戰旗在空中飛舞,遠遠望去,整個隊伍猶如一條火龍蜿蜒爬行。
西吳軍的蛻變離不開富紳的資助,除了先前的姻親活動把大家的利益綁在一起,朱元璋更是承諾,若是將來統一天下,每一戶豪門富紳的資產都不會受到清查,一切照舊。有了這番保證,富紳們才積極資助朱元璋,當然其中也有一些有眼光的富商是打著前期投資後期回報的想法資助朱元璋。
這支烏槍換鳥炮的軍隊一路所向披靡,勢如破竹,不日便來到武昌。捷報連續不斷,先是傅友德只率五百名壯士就奪下了陳漢軍控制的高冠山;接著郭英又刺死了武昌守將陳英;沒過幾天,常遇春又擒住了帶領潭嶽一帶的兵馬前來支援的大將張必先。
眼見大勢已去,陳友諒的兒子陳理整日惶惶不安,有意投降。
張定邊力勸小皇帝誓死守城,然而漢軍殘存部將見西吳軍來勢洶洶俱都望風而拜,小皇帝幼弱無知,被手下相勸,最終執意脫下皇冕出城迎接朱元璋。
張定邊不肯歸附朱元璋,只好丟下陳理棄城遠遁。
朱元璋也不好意思當眾趕盡殺絕,親自扶陳理起來,和顏悅色地說道:“你別害怕,你父親有罪,但他已經去世了。你主動開城歸降,讓將士和百姓都免遭生靈塗炭,所以我不僅不會治你的罪,還會獎勵你。”
陳友諒帶兵一向主張進城後大肆收刮一番,陳理害怕朱元璋的軍隊也是如此,故而大著膽子求情道:“城中百姓飯都吃不飽,還求吳王的部下不要再擾民。”
朱元璋哈哈大笑,“你放心,我的軍隊紀律嚴明,絕不允許有人擾民。”說完他吩咐士兵將府庫中的儲蓄全部取出買米賑災。
武昌的百姓原本提心吊膽,生怕戰爭一觸即發,萬萬沒想到吳漢雙方不僅沒有打起來,他們的生活更是得到了改善,不由喜出望外,到處宣揚歸順朱元璋的好處。
旁邊的郡縣看到這種情況,全都望風歸降。
自此,陳友諒的漢室政權徹底滅亡,漢水以南,贛州以西,韶州以北,辰州以東,都為朱元璋所有,真可謂“廣土眾民”了。
朱元璋在武昌設立湖廣行中書省,命參政楊居守,後又在鄱陽湖康郎山以及南昌府兩個地方建了陣亡將士祠,算是褒忠報功。
安撫了武昌百姓,朱元璋將陳理帶回應天府,因陳理是主動投降,朱元璋不好直接殺死他,但也不放心他,就封他為歸德侯,關在一座府邸裡打算從此軟禁他一生。
從皇帝淪為人質,而且是在朱元璋眼皮底下生活,那滋味可想而知。陳理每天都過得戰戰兢兢,如履浮冰,他身邊的人也不好過,就揣唆他向氏獻禮,請氏幫忙求情,讓朱元璋外放他。
第三百五十章 闍氏的復仇計劃
陳理花費巨資打通關節聯絡到氏,在信中以晚輩之稱懇求氏看在亡父份上幫忙向朱元璋說好話求情,他寧願去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