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周圍的一大塊都清理了出來,發現露出來的岩石呈現出一個類似於門框的形狀,中間的那一小片雖然都鑿了一遍但還都是泥土,於是他又使勁地往裡鑿,大約鑿進了一米多,泥土終於被鑿穿,一個幽暗而空蕩的空間呈現在眼前。
第四十四章 遺蹟
劉萬勇頓時喜出望外,加快速度鑿開了一個可供人進出的口子,然後鑽了進去,從裡面把口子邊上其餘的泥土都清理出去,沒多少工夫,一個在崖壁上的由岩石構成的入口便出現了。
他又找了入口外面兩旁的兩棵比較牢固的樹木,將繩子綁上去做了個簡易的滑輪,在把帶上來的繩子拼接到足夠的長度,再放下去把裝備吊上來,之後其他的人也順著這根繩子爬了上來。
這時差不多是中午,太陽正好掛在山頂上,所以只有洞口附近的地方能見到陽光,往裡還是漆黑一片。幾人稍作休整就背起裝備,打著手電小心翼翼地朝裡走去。往裡十多米是一條相對比較寬闊的廊道,四個人可以並排走過,兩旁的巖壁由於潮溼的關係長滿了青苔,整體看上去也沒什麼稀奇的。過了廊道是另一條跟它垂直交叉的廊道,似乎略窄一些,兩旁每隔幾米就被鑿出了一個門,每個門後都是一個相對還算寬敞的房間,有些地方還殘留著一些陶罐的碎片,都佈滿了塵土,碰一下還能鑽出幾條蟲子來。
在這附近大致繞了一下,發現這裡幾乎都是這樣縱橫交錯的廊道,中間佈滿了大大小小房間,好像這裡是一層面積非常大的寫字樓,由縱橫的走廊和大小不一的辦公室組成。從這樣的整體結構來看,這裡無疑就是一座古城,看樣子是來對地方了,這些縱橫的廊道在當時應該是充當街道的角色,這些大小不一的房間應該就是當時百姓所居住的房子,不知道當時的人們花費了多長的時間才鑿出這麼大的一個空間,也許是好幾代人。
在這些廊道兩邊的牆壁上,或者房間裡的陶罐碎片,或者是一些殘缺的岩石板,都能看到一些奇怪的符號或者圖案,有的像一個太陽的形狀、有的像一束禾苗、有的像一株稻穗、有的像一條河流、有的像一條蛇、有的是一個號,有的是的符號、有的像一個卍字元號,還有很多根本無法描述。這些符號都以小而密集的形式出現,應該是當時人們的一種文字,仔細看過來之後,發現裡面有好些符號似乎在修道院秘藏室裡的粘土板上見過。
有些地方的牆上,颳去表層的青苔,還能呈現一些稍微大一點的圖案,有的是一個由兩個同心圓組成的螺紋形圖案,有的不知道畫的是什麼,但是組合起來卻像一條金魚。但是出現最多的還是蓮花和太陽徽章形狀圖案,都是一些較大的房間裡的正面的牆上看到,似乎這兩個圖案有著比較特殊的意義。在有些地方還能看到個別鳥或者蛇形狀的雕刻,雖然已經殘缺不全,但是從剩餘部分的雕刻工藝來看還是相當精緻的,看來在任何困難的條件下都阻擋不住人類對藝術的追求。
此時的宋文嫣表現得像一個專業的考古學家,一邊看一邊從防水袋裡拿出數碼相機拍個不停,因為她知道這也許是近幾十年來最大的考古發現。同樣作為一個專業人士和考古愛好者,凱羅的表現卻遠不及宋文嫣,他似乎有點心不在焉,打著手電東走走西看看,看起來內心好像有些焦慮。劉萬勇和葉雲茜雖然不是太懂這些東西,但也能感受到眼前的事物與自己曾有著至少數萬年的時空差距,內心不由地對時間這個萬物的創造者和毀滅者感到肅然起敬。
大致瞭解了附近的情況後,發現這裡幾乎都是空蕩蕩的,除了這些在岩石上鑿出來的空架子,沒有任何東西留下來,不要說人的骸骨,就連幾件當時像樣的用品都沒有,也許在大洪水退去之後,人們開始陸續的搬離了這裡,才導致了這樣的空空如也。人走了,蟲子就來了,幾乎在每個角落裡都能看到一些生活在潮溼陰暗處的蟲子在爬來爬去,它們似乎已經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生態系統,對外來的人絲毫不感興趣,只要不去惹它們,它們也基本不來煩你。
隨著搜尋區域的擴大,他們發現這裡不僅僅是這樣一塊地方,在這一整片的廊道和房間的幾個邊緣處還有幾條長一些的廊道通往其他地方。他們選了其中的一條廊道走進去,發現這條廊道的走勢時高時低,而且距離也不短,走出去之後發現那是另外一片由縱橫的廊道和房間組成的區域,看來這座古城還劃分了街區的。從剛才走過來的長廊道來看,這裡應該是另一座山的內部,可能是隨著人口規模的不斷發展而逐漸開闢出來的。
在新的街區裡轉了轉,基本的情況跟前面的街區大致相同,有些不一樣的是這裡有幾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