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益來說,算得了什麼?我推廣教育,改善的將是我整個國民的素質啊!”威廉一世的兒子弗里德里希大帝繼位後,堅決貫徹義務教育的基本國策,於1763年8月12日親自簽署了世界上第一部《普通義務教育法》。普魯士元帥毛奇在普法戰爭勝利後曾經自豪地說:“普魯士的勝利早就在小學教師的講臺上決定了。”
一些西方教育史學家認為,德國的國民教育制度的建立早於法國100年,早於英國200年。德國國民教育制度的成功刺激了法國、英國、美國等其他大國,各國參照德國的國民教育制度建立了自己的國民教育體系。早於中國近350年,中國的國民教育制度雖然自民國起開始,但真正建立起來則在共產黨時代。德國的教育改革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到19世紀60年代,適齡兒童入學率已經達到。在普及全民教育的同時,普魯士還建立起教學與科研並重的現代大學——柏林大學。國王威廉三世把豪華的王宮捐獻出來作為大學校舍,同時保證國家必須對教學和科研活動給予物質支援,但是不得干涉教育和學術活動。柏林大學的活力與人才培養,為德國強國夢想的實現奠定了基礎,也為全世界現代大學模式開了先河。 下面我們來看看德國高等教育改革。
工業革命的擴散(六)
上面談到了德國的國民教育制度的建立的同時也開始了高等教育的改革,說道德國的高等教育改革,就不能不提到威廉&;#8226;馮&;#8226;洪堡。威廉&;#8226;馮&;#8226;洪堡(1767年6月22日—1835年4月8日),生於德國波茲坦,1787年與之後成為知名科學家的兄弟亞歷山大一起進入現今的奧德法蘭克福歐洲大學;一年過後兩人又一同轉學至哥廷根大學,一直到1790年兩人才分別展開自己的生涯。1809年2月起,洪堡從外交官調任為普魯士王國內政部文化及教育司司長,掌管普魯士所有的教育文化事務,在他短暫的任期內,洪堡重新改革了普魯士引以為傲的義務教育制度,讓所有階層的子女都有相同的機會接受教育。而他另外一個更大的貢獻,則是依照自己“研究教學合一”的理念,於1809年創辦了柏林大學。二戰結束後柏林大學改名為洪堡大學,以紀念這位偉大的教育改革家。
柏林大學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可以說是世界學術的中心。許多知名學者、政治家都在這裡留下了他們的身影,產生過29位在化學、醫學、物理和文學等領域的諾貝爾得主,成就驚人。第一個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就出自柏林大學,他是1901年獲獎的荷蘭教授雅可比&;#8226;亨裡修斯&;#8226;凡霍夫,因研究出化學動力學定律而獲得諾貝爾獎。在二戰以前柏林大學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大學都多。包括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普朗克,哲學家費希特、謝林、黑格爾、叔本華,神學家施萊馬赫,法學家薩維尼都曾在此任教。與此同時,共產黨理論的創始者*、恩格斯都曾就讀過柏林大學,其他曾在此就讀過的還包括歐洲議會主席舒曼、哲學家費爾巴哈、著名詩人海涅、鐵血宰相俾斯麥及作家庫爾特&;#8226;圖霍爾斯基等。
關於洪堡的教育思想,洪堡認為所有教學的重點不是授予學生各種知識,而是鍛鍊學生的量,包括鍛鍊記憶力、增強理解力、提高判斷力、發展理性、養成純潔的德性、培育起宗教感情等等。洪堡反對填鴨式教學,他在1809年給歌德的信中寫道:“我帶著很大的興趣讀了裴斯泰洛齊方法的報導。不過我覺得評論員太寬宏大量了。請您親自告訴我,如果所有兒童一連30年誦讀:眼睛長在額下,2乘2等於4,正方形4條邊相等,等等,那麼人將成為什麼呢?我很擔心,由於人們特別想改良低階學校,恰恰會把汙水連同嬰兒一起潑掉……”他批評舊學校各種課程設定混亂,造成學生負擔很重,認為直觀教學無法減輕學生負擔,無濟於事。洪堡指出,假如初等教育只有透過教師才能進行的話,那麼中等教育則可以不依賴教師了。這就是說,在中等學校中,學生應當大大地發揚獨立學習的精神,使自己逐步擺脫教師而進行獨立鑽研。他寫道:“中等教育應當將學生的能力與知識水平提高到這樣的程度,即繼續再把他束縛在教師身邊和原來的教學上將沒有好處,他可以逐漸擺脫教師了,教師已經把其能夠教的一切都獻給了他。”就任普魯士王國內政部文化及教育司司長之後,他立即對初等和中等教育進行了改革。
對於高等教育,洪堡認為,當學生學會了學習,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