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礙我的大軍。你知不知道,我的二十萬大軍已經出征!”於是,劉邦先拘禁劉敬,然後御駕親征,他要用輝煌的勝利來搧劉敬的臉。
誰承想,劉邦剛到平城,就被匈奴的奇兵圍困在了白登山上,七天七夜後才得以脫身。回來之後,他馬上釋放劉敬,同時賞賜給他食邑二千戶,並封他做建信侯。
雖然解了圍,但匈奴的戰鬥力卻讓劉邦感到後怕,夜不能寐,就召來劉敬詢問對策。劉敬賣起了關子:“我有長久之計,可以讓匈奴的子孫後代臣服漢朝,只是怕陛下不願去做。”劉邦被劉敬說得抓耳撓腮,急不可耐:“果真可行的話,為什麼不能辦!只是該怎麼辦呢?”劉敬回答說:“陛下如果能把皇后生的大公主嫁給冒頓做妻子,給他送上豐厚的禮物,他知道是漢帝皇后生的女兒又送來豐厚的禮物,粗野的外族人一定愛慕而把大公主做正妻,生下的兒子必定是太子,將來接替君位。為什麼要這樣辦?因為匈奴貪圖漢朝的豐厚財禮。陛下拿一年四季漢朝多餘而匈奴少有的東西多次撫問贈送,順便派能言善辯的的人用禮節來開導啟發他。冒頓在位,當然是漢朝的女婿;他死了,他的太子,漢朝的外孫自然就是君主。哪曾聽說外孫同外祖父分庭抗禮的事情呢?這豈不是不用出兵便從根本上解構匈奴的絕佳辦法嗎?”高帝聽後,派著大腿說:“高啊,真他媽的高啊!”劉邦向來對自己的孩子就沒有多少感情,曾有遺棄子女的不良記錄,如今聽說女兒還有這樣的用場,喜不自勝,立馬就要送公主去配匈奴。只是最後被頭髮長見識短的呂后給攪黃了,劉邦終究沒能派出大公主,最好只好找了個宮女冒充公主的名義,嫁給了冒頓君主做妻子。同時,派遣劉敬前往與匈奴訂立議和聯姻盟約。
【個性點評】
能崛起於戍卒之中,劉敬當然有其過人之處。沒有一寸戰功,卻創造了別人難以企及的紀錄,最後封妻廕子,位列王侯。要知道,“封侯”可是後世的李廣用盡了畢生精力也沒能實現的一個夢想。
劉敬是個奇人,奇人總有奇計,“和親”就是劉敬的創造性發明。犧牲一代女人的胸脯,換取當代的繁榮和後代的幸福,無論如何都稱得上是奇計,是那些用屁股思考問題的文臣武將一輩子也想不出來的奇計。至於“和親”是否真的有效,那是另外一個問題,結果不重要,重要的是過程。
劉敬更是一滴水,折射出了劉邦的偉大,折射出了時代的寬容,不論“和親”的目的達沒達到,至少那些女人沒有被拉回來遊街,劉敬也沒有被人罵作皮條客。
如果有人告訴我漢朝是個大時代,我一定願意相信!
第四部分
盧綰:邦哥,我也不想反啊,只是我實
“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願同年同月同日死”,這是劉關張在桃園組建黑社會之時所宣讀的誓詞,同時也是引證率最高的誓詞。自這句誓詞橫空出世以來,它就無數次地激盪起綠林好漢、豪滑大俠的壯志,成為他們與同夥相互鼓勁的經典用語。但我們應該注意到其中深深的遺憾—“不能同年同月生”。因此,“同年同月同日生”似乎也是衡量友誼的一個重要指標,只是古往今來一對異姓兄弟之間真能“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實在少之又少。
但有兩個人例外,他們就是劉邦和盧綰。
劉邦與盧綰不僅僅是同年同月同日生,而且是同鄉,不僅如此,他們的父親也是莫逆之交。這麼多的相同,使二人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誼。他們一起讀書,一起玩耍,一起泡妞……即使劉邦被官吏追拿東躲西藏之時,盧綰也總是隨同左右,東奔西走,如影隨形。
天下大亂,劉邦起兵,盧綰就以賓客的身份相隨。到漢中後,盧綰被劉邦任命為將軍,但很少真正單獨外出打仗,他似乎每天都陪在劉邦身邊。即使劉邦做了漢王之後,盧綰依然可以在劉邦的臥室內自由出入,甚至連劉邦的
避孕套放在哪個抽屜裡他都瞭如指掌。明眼人看得很清楚,在劉邦這裡,沒有任何人比盧綰更吃得開。就是蕭何、曹參等人,雖然也很受重用,但那更多是一種工作關係,一種上下級關係,這些關係是無法與劉邦、盧綰之間的關係相提並論的。
因此,在劉邦還是漢王的時候,盧綰就被封為長安侯。
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冬天,不可一世的項羽已經在烏江邊給自己的生命畫上了句號,大漢王朝即將正式建立。劉邦深知盧綰還沒有像樣的功績,就特意挑了一個風險較小但又易於建功的機會給盧綰,讓他另帶一支軍隊,和劉賈一起攻打紙老虎—臨江王共尉,當然是旗開得勝。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