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國家強調不一樣,但他都會選擇和諧與穩定。所以我倒覺得和諧更具有說服力,比儒家的觀念更好。
(兩天後,王少農與智懷繼續就此問題進行討論,王少農說:和諧是儒家文明的精華,但“和諧”一詞不是中國詞彙,是外來詞彙。按照傳播規律與人接受資訊的規律,任何外來詞彙都不可能真正進入中國人內心,統領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只有本國詞彙才有號召力。是母語的力量。從歷史看,與和諧是同義詞的仁愛已經被中國人接受了幾千年,仁愛是和諧理論的有力支撐。現在說的“和諧”就是孔子說的“和”,但“和”是中國詞,“和諧”不是中國詞,意思一樣,區別很大。中國詞“仁愛”流行中國,並且流行《聖經》;與仁義是同義詞而又終將結合在一起的“和諧”、“仁愛和諧”將流行世界。)
王少農:您說的對。具體化了就不是道了,道是不執一的。
黃慧珍:對。越抽象越豐富。 txt小說上傳分享
十六 黃慧珍:透過信仰建立心靈的秩序(2)
王少農:讓人自己去填。
黃慧珍:比如自由,有英美的自由,有法國的自由,有別的自由,才具有普世價值。
王少農:我試圖找到一種共同價值。它是超乎固有文化與偏見的,它不是以事功為指導,建立什麼具體的東西,而是直指人心,在本性上做一些恢復工作。
黃慧珍:與其說“重建中國人的信仰”,還不如說“重建中國人的心靈秩序”。
王少農:心靈秩序。心靈有秩序。
黃慧珍:外在有秩序,內在也要有秩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信仰,但他沒有一個秩序。我倒是挺讚賞給人內心秩序的這樣一個東西。
王少農:您這個提法很新,沒聽說過。
智懷:這個秩序是否在信仰之上呢?
黃慧珍:更具體。因為信仰太抽象了。
王少農:剛才您讓我們不要具體,現在您又說要具體。
黃慧珍:就是說輸出要抽象,從大處指導,但是呢,又要具體。
智懷:在落實。
黃慧珍:對,信仰要落實。和諧本身也有秩序,和諧本身就是秩序。
王少農:有序的和諧。
黃慧珍:本身沒有秩序是不可能和諧的。所以我們要重建內心的和諧。
智懷:我們的信仰堅定了,內心也就相應地和諧了。
黃慧珍:嗯。不能太理想主義,太幻想。要提內心的秩序、內心的和諧更具有可操作性。
智懷:您說的和我們想的是一致的。我們在描述重建中國人的信仰時,衣、食、住、行都試圖落到實處。
黃慧珍:就得從我做起,深入生活、深入內心才能打動人。
智懷:這也是我們所想的,這麼去做的。您剛才說的“內心的秩序”,是從上而下,還是一個橫向的概念?
黃慧珍:各種價值觀對人都有影響,社會多元嘛,在混亂的表象世界中能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東西,那肯定要在心中對各種觀念有所排列。
王少農:孟子在這方面是專家,善於研究內心秩序。孟子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把外化的、外在的名詞找到了內心的秩序,其實他就是一個“內聖而不外王”的過程。
黃慧珍:嗯。“內聖”然後“外王”。
王少農:“內聖”而不“外王”。這是我的觀點,只有內聖,沒有外王。
黃慧珍:對。
王少農:“外王”就不能叫“內聖”了,不管這個“王”怎麼解釋,他也是他者,把整個世界與自我割裂了。
黃慧珍:你這個說法真正凸顯了中國人的價值觀,我覺得“內聖”但不“外王”是很好的。
王少農:這是和諧,也是自由。
智懷:黃老師您很早以前就寫過講信仰的書,還有些問題向您請教。
黃慧珍:那是我很早以前寫的了,是我的博士論文,寫的時候很年輕。
王少農:這是最好的書,不是用知識,而是用青春的衝動去書寫,這最接近上帝。
智懷:您的理論與體會都是很深了,更多的是精神追求。黃老師對信仰有深入研究,從信仰的起源一直到發展,都有系統論述,其實我們做的工作與您做的工作是一條線的。您的觀點對我們有很大指導作用。您說的“信仰危機”、“自我理解”,這我很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