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國學會一下子“火”起來,這是時代需求,中國人在認祖歸宗。以前是小心翼翼,現在是正大光明。國學復興不僅僅是國學復興,其實是民族精神的復興。國學不僅僅是學術意義的國學,更是民族精神。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理解國學為什麼會“火”起來,很簡單,我們的民族精神之火正在熊熊燃燒,並且永不熄滅,因為他是生命之火,信心之火。國學是我們民族的靈魂,魂不可丟,國不可亡。只要中國在,人類就有希望,天下就會太平。為什麼?因為中國為世界貢獻了和諧。國學的復興取決於國家的幫助與引導。國學的復興就是國家的復興,民族精神的復興就是民族的復興。國家現在提倡“和諧”,這是我們復興二十年來結出的最大勝利果實。和諧是中國文化的精華,核心,最好的理念。和諧就是中國文化,中國文化不講別的,就講和諧。和諧理論為中國文化找到了方向,找到了出路。原來從孔夫子到現在,我們想要的就是和諧。和諧是國學復興的大總結。現在到了國學復興的第三階段,亦即最佳階段,信仰階段。中華民族從此走向信仰,從此回到信仰,從此不改變信仰,從此依靠信仰,我們的心踏實了,生活安定了,人類走向和諧,走向光明。以前是恢復理念、普及知識,現在即將深入靈魂。從此以後,我們要不放棄信仰。其前提依然是學習傳統,包括學習西方。但我們的重點已不再是知識性的學習,而是靈魂性的學習。不是學知識,而是招魂。我們招的不是別人的魂,是招自己的魂,請黃帝、老子、孔子幫助我們認識自己。無論何時,傳統文化的學習、包括儒家文化的學習,都是非常重要的。學習是重建信仰的前提。炎平老師,請您談一談學習儒學的方法。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三 炎平:學習儒學的訣竅就是信仰(3)
炎平:信仰儒家文化的朋友在學習中可以達到三重境界。第一重:“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第二重:“立己立人,達己達人。”第三重:“無終食之間違仁。”第一重境界需要恪守和諧大原則。完善自我,寬容謙讓,不去觸犯人,自己感到窘迫的事情絕不有意地轉嫁給別人。這樣能夠得到很多尊重和美譽,身邊會有很多摯友,內心幸福,遇到逆境也能從容度過。第二重境界是儒家賢達。能夠領會先師的微言大義,並在行動中實踐和發揚之。積極入世,擔當社會責任,不僅完善自我而且能引導他人,培養青年人,影響社會。第三重境界則需要經過艱苦的磨練與長期的考驗,讓傳統規範與自己的意識融合在一起,不必刻意追求,自然而然地能達到仁和與中正。這是最高的生命狀態。普通人大多認為儒學只是一種學說,學習是唯一的門徑,其實不然。只有真正的儒家學子才懂得,儒學其實是信仰,最好的學習就是信守。不真信與真愛,學習一輩子到頭來也是一場空。的確有不少人是透過學習成為儒家信仰者的,這是因為他們在學習中被經典感召,產生了信仰心,掌握了學習的訣竅。但多數人沒能找到訣竅,只是泛泛地讀,收穫一些皮毛。歷史上有很多“皓首窮經”的人,學了一輩子,頭髮都白了,結果還是不懂什麼是和諧,心中感受不到快樂,總是與苦悶和失落為伴。我們現在學習儒家文化一定要吸取這些教訓,從開始的時候就明確學習的法門,不要再走這些彎路。現代社會生活工作節奏飛快,壓力巨大,懂得珍惜時間就能做更多的事。學習儒學的訣竅就是信仰!瞭解了儒文化的本質之後就不要再猶豫,靜下心來信守和諧,明心明德,守衷行道。和諧的本心就是自己的真心,鄭重地感受一下呼吸和心跳,確認自己的心念就在眼前,用心在看,用心在呼吸,外界的一切都只是外在,由我的心來把握和感受。逐漸地會感覺到眼前一片明淨,外界事物不能再擾亂自己的思緒,胸中意識不再遊離到身外,沒有一絲的浮躁之氣。這時嘗試向自己的心裡輸入經典文字。首先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儒學的恕道,是修身的第一步。將它的意義銘刻在心頭,經文顯示在眼眉前面,與外界接觸時則透過眉額前面的這行字,遇事交往時也將其展現在眼前。看到這句話閃爍著光彩,保護著自己的眼睛,照亮軀體,軀體漸漸變得透明純淨。這時言語和行動都會是和諧的。不衝動,不浮躁,莊重而安詳,優雅而從容。有了這種感覺後,自己就擁有了和諧之德。心氣平和,從容不迫,無憂無慮,胸中澄澈舒展,幸福而淡定地徜徉在明德之光中。需要行動的時候,這句話會化作一股力量,從眉間傳輸到手臂和軀幹上,像一股暖流支撐著自己。做到之後,修養境界會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逐漸上升到第二重境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立己立人,達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