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月英給諸葛亮修書一封,由李四和幾個家丁帶著一些糧食將流民們帶走了。
送走了流民,來到黃月英房中,他問她現在一共收購了多少糧食。她說現在不好收購,一共只有470石。
諸葛均說到:“現在二哥在劉皇叔那裡,還未得到真正的信任。雖然劉皇叔仗義,會安置災民的,可是咱們送去災民還是會令二哥為難,這樣,咱們拿出300石糧食,再看你叔父能拿出多少石,就抵香皂貨款,由他派人給二哥送去,路上費用咱們來出。”
黃月英滿意地看著小叔子,覺得他越來越成熟了。
處理完這一切,回到自己房中,想起可憐的災民,他不禁滿腔悲憤。三國演義時間跨度近100年,該死的軍閥混戰,嚴重破壞了社會生產力,給千百萬人民帶來了災難。要想實現和平,就只有消滅軍閥勢力,統一國家。自己沒有這個能力,就只有幫助其中一支力量。從三國中描寫的來看,劉備也許是個不錯的選擇。諸葛亮也是個治世的能臣,何況他還是自己的二哥。
如果選擇幫助劉備,必須要發生赤壁大戰。只有赤壁大戰的結果,才給劉備帶來發展的戰略空間。自己目前能做的就是發展自己的力量,待赤壁大戰後,再幫助諸葛亮。自己都能穿越,歷史的走向究竟怎麼樣,只能到時再說了。
主意定了,心情也豁然開朗。
諸葛均沒有軍事經驗,但他認為沒有天生的軍事天才,歷史上真正優秀的軍事大家,大部分都不是學軍事出身的。後世開國領袖的事蹟人人皆知。就連諸葛亮也不是軍人出身。戰爭經驗要靠戰爭實踐積累。
諸葛均將從影視劇中看到的,從各種小說資料中學到的東西,整理成了一套方法,進行實踐,在摸索中提高。
他從招募的人員中挑選了30名素質較好的青壯,開始了訓練,一方面摸索經驗,一方面為自己培養第一批骨幹。他仿照後世的叫法,稱呼為教導隊。
按照自己大學時參加軍訓學來的作息制度,教導隊開始了訓練。
每七天休息一天。
每天早晨,10公里越野,從開始的空手,到腿上綁沙袋,直到扛上圓木。逐漸升級。
上午是技能訓練,下午是戰術訓練,晚上還要學習文化。諸葛軍幾乎全程與他們在一起,增進了瞭解,加深了情感。
他將教導隊分為三個小隊,一隊練習長槍,二隊練習劈刀,三隊練習弓箭。
他訓練時要求弓手只練習射的遠和準,長槍手只訓練刺得狠和準,劈刀手只訓練快和準。每個人只訓練一招。配合起來卻威力極大。
他認為軍隊不靠個人勇武力量,而要靠集體的配合取勝。例如五個不會武功的長槍兵,配上一個只會射箭的弓手,他這個劍術高手就應付不了。
訓練缺少武器。諸葛軍打算自己研製,就招募了一些工匠。但是這需要時間,前期的武器如何解決,他還是比較頭疼。
這天早晨,剛吃完早飯,家裡來了客人,見到他們,諸葛軍心裡鬱悶,隨即又高興起來。
第九章 極品白毫
來人是大姐諸葛英。
這諸葛英嫁給了蒯祺,他現任房陵太守。平時兩家不怎麼來往,諸葛均隨諸葛亮去過大姐家幾次,姐夫的態度比較冷淡。所以後來很長時間就沒有什麼來往,大姐倒是偶爾派人送些東西過來。
倒不是姐夫有多麼勢利,其實主要原因是因為諸葛亮。
諸葛亮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春秋時代的政治家、哲學家)、樂毅(戰國後期的傑出軍事家)比擬自己,當時的人對他都不以為然,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孟建、石韜相信他的才幹。
蒯祺見諸葛亮家境不太寬裕,曾經好心推薦他出來做官,諸葛亮自然拒絕了。因此蒯祺認為他好高騖遠,對他不太看重。諸葛亮當然不會去看他臉色。因此來往更少。
大姐聽說諸葛亮到劉備那裡做官了,雖然劉備這時還勢力很小,但是感到弟弟務實了,她還是很高興。最近聽說市面上很緊俏的香皂,是弟弟家弄出來的,她自己家裡也經營著生意,但是不太好。就想看看能否從弟弟這裡弄點貨,又想念弟弟,於是就有此一行。
對於大姐,諸葛均還是比較親近的,見姐夫沒來,心裡還是高興的。
他和黃月英熱情招待了姐姐,幾人家長裡短的絮叨了半天。對於弟弟家現在如此興旺,諸葛英十分高興,誇讚他們持家有方。
最後,諸葛英半開玩笑地說到:“弟妹,小均,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