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4部分(2 / 4)

小說:撿寶生涯 作者:閒來一看

邊,間以房屋茅舍掩映其中。而近景幾蒼松高擎葉茂,危石挺立,兩行人自右側小道穿出,似從遠山中來,將去往家中休憩。人景遙相呼應,畫面充滿強烈的節奏形式美感。其技藝之精湛,畫風之嚴謹,堪稱高妙。

令孟子濤他們都讚歎不已。

接下來,現場一片安靜,所有人都在仔細觀察著畫作,就這樣過了半個多小時,萊德最先鑑賞完畢。

“萊德先生,不知你覺得這幅畫怎麼樣?”

萊德說道:“我以前也研究過王維的生平,他在藝術上曾學李思訓大青綠金碧山水,但是他為了適宜在畫中表達空寂清靜的禪理,大力倡導‘水墨為上’,這是一種單純地以墨色作畫的技法。”

“所謂‘墨分五色’,一般是指以墨色的‘枯、溼、濃、淡、焦’的多層次的變化象徵性地表現所畫物件。顯然水墨畫比之重彩畫,更適合文人對典雅、平淡、自然的追求。”

“他首創‘破墨法’,就是趁墨色尚未乾時,用濃墨破淡、用淡墨破濃,相互滲透掩映,以達到滋潤鮮活的效果。而這幅畫的種種特點,很符合歷史上對王維書畫藝術風格的描述。”

姜皓炎表示認可萊德的觀點,說道:“這幅畫還有董其昌留下的鑑藏印,以我的經驗判斷這枚鈐印的印文、款識和印泥的顏色都是沒有問題的,應該是真跡,董其昌的鑑賞實力想必也是毋庸置疑的。”

孟子濤冷笑了起來:“董其昌確實厲害,但他也有看花眼的時候。”

萊德也冷笑著說:“不知石博士又有什麼見解?”

孟子濤說:“明擺著的,畫法不對。”

“理由呢?”姜皓炎先前看到孟子濤的時候,就不知為何就打心眼裡厭惡,現在當然站在萊德一邊了。

孟子濤說:“唐代山水繪畫中一般不用皴法,簡單說來:畫家先勾勒出山石的形態,然後以青綠著色,作品便告完成。一般以為,山水畫的皴法,最早出現於五代時期。”

“雖說王維的《雪溪圖》以墨色暈染烘托環境的同時,山石上也以並不成熟的皴擦來體現山石的陰影和質感。但你們看這裡的山石,已經有很明顯的‘斧劈皴’技法了,這種皴法是誰發明的,想必不用我多說了吧。”

袁世佳接過話道:“這種技法是後梁時期荊浩發明的,以這點來看,這幅畫應該和王維沒什麼關係,只是模仿了王維的技法。但是,這幅作品雖然不是王維的真跡,我認為應該也是五代時期某位畫家的作品。”

接下來,袁世佳做了詳細的解釋,孟子濤並沒有反駁,表示了認同。

對於畫並不是王維所作的結論,祝中實到挺看的開的,鼓掌道:“不愧為袁畫痴,說的有理有據!”

袁世佳謙虛地表示客氣了。

祝中實看了一下大家:“你們還有什麼要補充的嗎?”

萊德和姜皓炎都表示沒有,孟子濤則顯得有些猶豫。

祝中實看在眼裡,笑著說道:“石博士,有什麼話你儘管說。”

孟子濤說道:“我也認同袁老師的判斷,不過,我認為,這幅畫某些細節有些詭異,裡面好像隱藏著些什麼。”

說到這,孟子濤看向祝中實,那意思好像在問,要不要在這裡說出來。

祝中實笑道:“你直說就行。”

孟子濤指著畫卷中的一處地方說:“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作者在這裡疑似畫了一隻烏鴉,這和整體的畫風明顯不符,顯得太突兀了。”

“哪有烏鴉?”大家都愣了愣,直到在放大鏡的幫助下,他們才在樹叢裡找到一處疑似烏鴉的地方。

“這麼模糊,或許不是烏鴉,只是不經意的混合出來的吧。”萊德表示了不同意見。

孟子濤淡淡地說道:“你耳朵不好嗎?我剛才都說了‘疑似’兩字,另外,你難道就沒看出這兩個人的位置嗎?算一下他們和烏鴉之間的距離的方位,你還覺不覺得是一種巧合?另外,這兩個人的腳下的土地,明顯要比旁邊黑上一些,難道這也是一種巧合嗎?”

大家聽了這幅畫,連忙向畫卷上的好像準備回去的兩個人看去,果然和孟子濤說的一樣。

袁世佳喃喃地說道:“也就是說,他們很可能剛從烏鴉所在的地方出來,如果這黑的地面,表示這兩個人有罪,難道是在說,他們剛剛在烏鴉所在的地方殺了人,或者埋了屍體?”

孟子濤搖了搖頭:“我覺得不對,因為這兩種事情畫在畫上,並沒有什麼意義,當時的人們也不可能憑藉這幅畫,把罪犯抓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