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帝父子自那一次的爆發之後,關係便日漸的緊張了起來,唐帝自己沒法再親自執政,就把前太子和另外幾個兒子抬了起來。
似是為了向李朗示威,唐帝把前太子升做了親王不說,還常常有言語寬慰和禮物賜下,而其他成年的兒子也都得到了分封,雖然沒有實際的封地,但私兵和護衛人數卻都增加了。
而且唐帝還給兒子們加封了官職,這無疑是讓他們能在朝堂上佔據更多的分量,以和李朗分庭抗禮,所以一時間後唐朝廷可以說是烏煙瘴氣,把太子李朗給煩的不行。
因為後唐的局勢正穩步的向著姚候爺預期的方向發展,姚家父女對那邊的關注度也就降低了不少,反而更多的注意起長安城中的訊息了,因為西北方向的戎族和狄族居然聯合犯了邊,連屠邊域三村一鎮,還囂張的揚言是對勇義親王的報復!
勇義親王,也就是康泰帝宮治的三皇叔,原來的勇義郡王,康泰帝登基後按照慣例加恩,所以給幾個皇叔的爵位都升了一級。
勇義親王原本任過很長時間的西北節度使,有開疆擴土的硬軍功,還是正隆帝怕他名望太高壓過了太子,才把人召回了京中生活的。
不過那個節度使的官職並沒有撤,而是另派了兩個副節度使‘輔助’他罷了,只不過最終的效果,卻是不提也罷。
勇義郡王當初在地方時,對待西北的外族人據說十分殘酷,但兩邊的仇恨是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累積下來的,尤其是對西北地區的百姓而言,說是不死不休也差不多了,所以勇義郡王的作為雖然被許多士大夫說是殘忍,但西北地區的軍民百姓卻是十分擁戴他的。
所以這次西北戰事一起,呼籲讓勇義親王回西北的聲音就居高不下,而勇義親王自己也十分高調的、慷慨激昂的向康泰帝請了戰。
雖然在表面上,勇義親王只是說要為國盡忠,不平戰事誓不還,但字裡行間卻又透著鋒芒,暗示康泰帝不要為了自己的私心猜忌,而把他這個功臣良將留在京中,以置西北百姓於不顧!
西北地區可以說是勇義親王的‘老巢’,他先朝廷一步得了訊息,又趁機把自己擺在了那麼顯眼和正義的立場上,而康泰帝心繫百姓安危,不忍心——也沒有把握在這個時候跟勇義親王爭西北地區的控制權,以免禍害了無辜的西北百姓,所以無奈之下只好同意了勇義親王所請,算是把這頭西北虎放歸了山林……
“勇義親王這一離京,陛下多一勁敵啊。”姚候爺看完宮柘的來信後,不禁深深的嘆了口氣,“只怕太上皇殯天之時,就是勇義親王謀反之際!”
姚萱:“……”
老爹,你是對正隆帝有多大的怨念啊,總是在考慮著他過世的事情。
姚萱接過信後仔細的看了一遍,心裡也生出了和姚候爺一樣的感慨,勇義親王被正隆帝壓制在京中多年,卻依然能牢牢握住西北地區的人心,便足可見其的能耐和用心,加之西北地區民風彪悍,又團結排外,勇義親王這一被放歸,真可說是已經佔地為王了。
“陛下仁厚,想來也是無奈啊。”姚候爺雖然覺得康泰帝此舉未免顯得綿軟了一些,但也知道西北那塊硬骨頭不好啃,所以還是能夠理解康泰帝的作為的,“勇義親王真是走了步好棋!”
這會兒康泰帝若是真的強勢的壓住了勇義親王,然後另派武將前往的話,怕是根本就不能服眾。到時如果貽誤了戰機,甚至於是戰敗了的話,背鍋的還得是康泰帝自己,他還不能發作勇義親王,弄不好最後還是得派對方去……
“如今都四月份了,那些異族人不為吃穿的,為什麼會突然犯邊還屠城呢?真像他們說的那樣,是為了報復勇義親王不成?”姚萱比較不解的是這個,宮柘的信裡也沒有把緣由寫詳細。
要說是冬季天寒地凍的,異族那邊缺衣少糧的去掠邊,那還能說得通,可要說為了報復一個離開西北地區好幾年的大周皇子,那是不是太有些吃飽了撐的呢?
“誰知道是不是勇義親王先做了什麼惹怒異族的事。”姚候爺倒是不介意以最壞的角度去分析勇義親王,不過這些事情如今已成定局,他們再多說什麼也沒用了。
如今姚候爺反倒希望太上皇能再多活幾年,給康泰帝更多一些的成長時間了,但看勇義親王敢在這個時候發難,想來情況並不容他們樂觀。
姚萱這會兒也跟姚候爺想到了同樣的事情,父女兩個相互對視一眼後,都默默的嘆了口氣。
而都說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就在勇義親王之事傳來邊城這邊沒幾天之後,後唐那邊也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