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3 / 4)

小說:大漢龍騰 作者:連過十一人

。咱們只提這官學之事吧!”

“也好,志華打算如何辦理?”

“我先向你透個風。過一段時日,待我從內地請的老師都到了,這臺北五鎮所有七歲以上,十五以下的孩童,不論男女,都得給我來上學。至於說孩子在家能幫忙做事,我到也不虧待大夥,凡家中有子女來官學唸書的,五年免賦的租約,都給延長一年,這總說的過去了吧?”

“嗯,這很說的過去了。如此一來,只是這強迫入學,若是人家不依,志華你總不能派兵到人家裡硬搶吧?”

“哼,這到不必。凡不聽令者,從即日起交納田賦便是了。若還是不願,收回田畝,自謀生路去吧。”

“我怕你這一來,日後無人敢來臺北謀生,你這大好基業,有斷送的危險!”

“笑話,復甫兄,何廷斌也是如此說。你們卻不知,這大明朝政日漸腐爛,大陸飢不擇食之民將越來越多,我這裡有上好田產,不收賦稅,又沒有差役地主整日上門欺凌,世外桃源不過如此吧?放心,若是現下我能去內地大舉招人來臺,一年數十萬民可得。只是現下有鄭一在澎湖,荷蘭人在臺南,我不便如此大張旗鼓罷了。發展太快,恐招人忌啊!”

“如此我便放心了。只是這官學日後教課,仍是如此麼?”

“不,復甫,現下咱們教課的課程都太隨意啦。我的意思,按唐朝的先例來辦。咱們分進士、明經、明算、明律、明史、明射分科,選擇專人分類教授,可以收事半功倍之效。”

“這進士、明經我到明白,明算想昨是學習算術之學,明史明律,想必是史書和律令條文,這明射是什麼?我到記得,唐朝科舉,沒有明射這一科吧?”

“嘿,復甫兄,這明射是我後加上去,偽託唐朝而已。孔子當年,六藝中駕與射他老人家學的一樣不錯。聽說孔聖本人,也曾趕過馬車,射術和劍術都差強人意。孔門弟子中,子路也是劍術高強之士。漢唐至宋,都不曾禁國人攜帶刀劍,北宋時曾有禁百姓攜帶刀劍之爭,後來那宋朝皇帝還是遵六藝之說,不曾禁止。是以漢人並非柔弱之族,直至蒙人侵入中國,因怕咱們中國之人謀反,是以禁止民間擁有武器

,大明趕出蒙人之後,卻沒有去除舊弊,是以嘉靖年間,數百人一股的倭寇都能橫行數州,殺害我大漢子民數萬人,乃至攻州掠府,朝廷竟然沒有辦法!若是在漢唐之時,隨便召些武勇之士,也能將這些倭人盡數砍翻了事。是以我私下計議,一定要辦這明射一科,到不是射箭拉弓,我給這學校送來幾十杆火槍,讓學生學習火槍之術,還要跑步,強身,學習技擊,總之不能讓中國之人都是些只會捏鋤頭不問外事的病夫。”

張偉一口氣說完這麼許多,心中激動,臉頰漲的通紅,只是將雙眼看著陳永華,看他卻是如何說法。

陳永華卻是沒有接話,只將眼看著遠方,張偉一陣失望,以為他不贊成自已的說辭,心中嘆一口氣,暗道:“人道陳永華是明末諸葛,想不到見識也不過如此。”

因如此,便意興蕭索道:“復甫,我知你一時想不通,咱們日後慢慢商量吧。”

陳永華聞言奇道:“志華,誰說我不贊同了?我只是在想,你這番話大有道理,明朝軍隊疲弱,固然是將不知兵,文官領軍,但這兵士不強,也是主因。現下你有這般的妙想,為何不辦一學校,專授這技擊、槍術,排兵步陣之法?若是如此,將來過上幾年,這鎮遠軍就是沒有嶽少保那樣的蓋世名將,卻也是濟濟一堂的能征善戰之士,豈不妙哉?”

張偉聽得陳永華如此說,心中大喜,握住陳永華的手笑道:“復甫,你真乃當今臥龍也!”

正文 第二十九章 官學(下)

陳永華連聲遜謝,道:“我怎敢當此美譽!志華,你當真是羞殺我了。這臺北五鎮舉凡種種措施,哪一樣不是你首倡而成,我與廷斌兄、尊候兄一提起你來,都是佩服的緊。”

張偉到是不敢謙虛,只嘿嘿一笑,便轉移話題,說道:“復甫,你適才說的那些我確實也想過,不過眼下還不能做。”

“那又是為何?”

“現下鎮遠軍的幾員大將,都是我精心挑選出來的將才。將軍是打出來的,到不一定要念書。不過日後鎮遠軍規模擴大,這中下層的人才,卻是難得的很,這便需要軍校教養了。不過眼下這鎮遠軍內的軍士大多是年紀已大,現下再讓他們讀書識字,學習兵法,已嫌太遲。還是要從臺北五鎮中的少年子弟中選取人才最好,是以現下在教這些孩子讀書讀書之餘,就讓他們學一些,待過上幾年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