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部分(3 / 4)

小說:大漢龍騰 作者:連過十一人

得固守防線,不使李自成部出陝流竄,便是他的大功一件。張獻忠部原本被明軍逼在川內,眼見抵受不住,待漢軍佔據江南,奪取襄陽,張獻忠壓力頓時大減,連克數城,再次奪了成都。於四川平原募集士卒,訓練精兵,屯田駐守,又連開了幾個明朝糧庫,賑濟貧苦川人,一時間竟然聲名大好。又打了幾年的仗,手下的精兵強將甚眾,論人數雖不如大收陝甘災民的李自成,論實力卻是遠在他之上了。至於帶領眾人造反的高迎祥,此時只是在山西陝北各處遊蕩,躲避吸引明軍,以讓李自成部壯大之後,佔據全陝、山西,待那時再與之會合。

江北九邊的大軍調了近半至潼關之後,洪承疇便立時轉守為攻,連番大戰,擊斃郝搖旗,俘劉國能,李自成部大潰之後,立時收縮,不敢再言出陝一事。因陝西此時千里赤地,明軍早失人心,李自成部雖受創甚重,實力仍是不俗,仍號稱有五十萬大軍。洪承疇不敢輕敵,一直待盧象升與袁崇煥引領著邊軍到來,幾人商討之下,便決定以趙率教的關寧騎兵為先導,領十餘萬邊軍,直撲被李自成佔據的陝西首府西安。

李自成原不欲應戰,意欲讓城別走,只是此時入川道路早被封死,全陝境內大旱無雨,糧食早已食盡,要麼渡黃河奔大漠,要麼就由陝入甘,環境越加的困難。無奈之下,自忖手下也有近十萬能戰之兵,再加上十幾萬健壯陝人,雖沒有打過幾仗,也沒有甲冑兵器,手中大半持的木棍,鐵叉,只是倚著人多,要在此地與明軍打一場大戰,勝之,則可以順利出陝,局面大是不同。敗了,再行流竄也是不遲。為穩妥起見,到底派人抄小道入川,請求張獻忠在四川向陝西施加壓力,以助他一臂之力。

“諸公,明日便令各營開拔,直攻敵軍大營!”

斜陽西下,將整個明軍大營對映的金黃一片。洪承疇引領著其餘諸臨陣的文官,一同在營外高崗上眺望遠方的農民軍大營,幾人雖都是文官出身,卻盡是久歷戰陣之人,如何看不出來敵方大營雖連天覆地,一眼看不到邊,卻是凌亂之極,全無章法。

袁崇煥在洪承疇還是督道參議之時便已是威震天下的薊遼大帥,兵部尚書,此時因不被皇帝信重,雖勉強任用,卻是在洪承疇之下。洪承疇對他卻是不敢怠慢,向他笑道:“袁公,依你看來,明日破敵之策何如?”

“不敢,此事由彥演兄做主便是。”

洪承疇見他神情鬱郁,竟似對眼前戰事渾不關心,因詫道:“破敵在即耳,公竟做此態,卻不知是何意?”

袁崇煥看他一眼,心中只待隱忍不說,卻也甚敬洪承疇才幹,因道:“彥演兄,破流賊易,定天下難矣!”

他負手而立,暮色漸漸掩住了他的臉孔,各人都是文心周納,胸懷天下之人,哪不知道他話中含意。盧象升因慨然道:“成事在天,謀事在人。吾輩深受皇恩,自當拼命報效,成則成耳,縱是不成,也落個青史留名!”

又道:“彥演,你在廳門上書:君恩深似海,臣節重如山。我見了甚喜,咱們做大臣的,恪守臣節最是緊要。至於其餘,不必多說了。”

盧象升的這番話雖是慷慨激昂,忠義無比,各人卻又在他話裡聽出絕望之意。明朝北方調弊至此,皇帝只顧加稅,竟信了內閣及兵部胡言,要在九邊編練七十三萬精兵,需餉無數。於是不顧北方情形,催科吏員不絕於途,偶有縣官愛惜百姓,不肯催逼,反而是立時被革職下獄。那些如狼似虎的卻偏生得到重用,於是百姓受逼不過,紛紛造反,畿輔、山東、河南,小股的“賊兵”散於四鄉郊野,雖不如李自成和張獻忠勢大難制,卻也使原本就嚴峻的北方形勢越發吃緊。自去年年底,河南繼陝西后開始出現災荒,先是乾旱,繼而又是遮天蔽日的蝗災,人民無食,饑民遍野,當此之時,朝廷無有賑濟,反道是以更沉重的賦稅加諸百姓頭頂。

各大臣久居鄉野,對這種情形自然是憂心忡忡,連連上書,請求皇帝減賦賑災,卻均被嚴旨訓斥,命他們專心剿賊,其餘政務不必多管。崇禎已如快輸光的賭徒,只盼著能剿滅流賊,然後以這些大兵迅速打回江南,奪回江南財賦之地。而北方是否能支援,江南是否能一戰而下,他卻是絕然不管了。

袁崇煥久鎮寧遠,對八旗戰力和皇太極的能力自然是心知肚明。此時皇太極攻平全遼,危脅京師,隨時能夠入關爭奪天下。以八旗兵的戰力,加之蒙漢八旗的配合,勢必如摧枯拉朽般將腐朽之極的明朝政權摧跨。眼前的流賊算的什麼,只怕流賊一破,皇帝要麼逼他們出征關外,要麼往徵江南,無論是哪一條路,只怕都是九死一生。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