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2 / 4)

小說:道緣儒仙 作者:賴賴

燈籠有一個謎語。有些燈迷已經被破解了,留下的越來越難。不遠處就有十餘人圍著一個燈籠打轉。葉昊天走近前一看,上面寫著“杜鵑啼血落斜陽,打一字”,略思片刻,葉昊天告訴守燈的童子“這是個‘穗’字。”守燈童子急奔而去,又有急奔而回,高叫著“又破了一個”,一個管家模樣的人走過來,將燈籠上的字謎取下,尋問葉昊天何以作解。葉昊天答道:“謎作者用飽醮離愁的彩筆,渲染強烈的氛圍,用遠在天邊的孤帆來表達離別之情。我初觀底字,實難與面句相連,細玩之餘,卻被作者高明的拆底手段所折服。底字可以分成”一、一、蟲“和”愁“字別掉火部(”離“於八卦為火)所剩下的”禾心“,再以天之高際扣”一“,孤作”一“解,帆象形”蟲“,如此拆形造意,運法嫻熟,字字落實,文詞優美,平仄協調,誠屬難得,其中猶可稱道者,能於底字中挖出”蟲“來,則具脫舊翻新之心思,就此雕”蟲“神技,即足以令人擊節。”那人擊節叫好,遞給葉昊天一把摺扇,葉昊天笑了笑接下來。眾人也紛紛歎服。

又走幾步見一燈謎,圍觀者更多,謎面是“憂愁幽思作離騷”,打一七言唐詩。很多書生打扮的人圍著燈謎苦苦思考。葉昊天看了一眼就說這句詩是“似訴平生不得志”。眾人不解。葉昊天解釋說“前人有言,別解在底,乃燈謎的正格。且以為別解謎底的謎作,更具韻味。我們現在面對的這則謎,主是甚為純粹成功的一例。謎底出自唐代詩人白居易的《琵琶行》,說的是琵琶女透過”弦弦掩抑聲聲思“的樂聲,來訴說自己不得志的生平遭遇。但當制謎者捕捉到句子的”平“字,作為戰國的屈原的字來入謎,底意一下子變作:似乎是訴說著屈原生世之不得意。在熟悉古典者來說,就不難覓得與之相應的句子作謎面。本謎題面,取於《史記》本傳,指的是楚國大夫屈原,於楚國屢敗於秦,懷王主張不定,楚國內部親秦派勢力抬頭,他的抗秦立場不受採納,耳見於懷王之際,”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是屈原政治上失意以後的作品,透過對客觀事件的敘述、個人遭遇的因由,以雄偉的氣魄、深廣的憂憤,寫出了千古名篇。班固《贊騷序》曰:”離,遭也。騷憂也。明已遭憂作辭也“。”遭憂作辭“就是確切不移的”訴生不得志“。而其間”平“安作人入典,正是別解之功。”眾人佩服得五體投地。

如此一路下去,葉昊天盞茶功夫破解了十餘個極難的燈謎,忽然那管家模樣的人走過來對他一躬到地,說“先生,我家主人有請。”

第十四章 列子

葉昊天跟著那人來到一個閣樓上。閣樓地勢很高,站在上面可以看到四面的燈籠和人群。一個五十餘歲的儒生看見葉昊天進來,連忙離坐迎接。

賓主落座,下人送上香茗。老者道:“賢侄才高八斗,不知道是哪裡人士。”

葉昊天急忙拱手謙讓:“哪裡哪裡,偶然猜中而已,小生長安人。”

老者詢問道:“不知賢侄是否經過科舉?”

“尚未,正待明年參加鄉試。”

老人輕嘆一聲道:“以你的才華進士亦有望也。然如今朝廷昏暗,恐不是入仕良機阿。”

葉昊天道“卻待先生開解。”

老人飲了口茶,吩咐下人把門關上,接著道“我見賢侄神清氣朗,必非小人之輩,就實話實說了。如今聖上昏潰,宦官權盛,奸佞當道,殘害賢良。老夫王獻臣,兩年前本為朝廷御史,因名門蘇家被滅門一事說了幾句良心話,卻遭奸人當堂辱罵,聖上不加勸阻,滿堂文武噤若寒蟬。當時我決意退出仕途,告老還鄉。所以就建了這個園子。”

葉昊天心下感動,面上不動生色地問:“不知當時辱罵先生的有什麼人?”

老人走到門口四周望了一下,回來低聲說“大宦官王希及其死黨權臣劉衡”接著又嘆息一聲道“奸佞橫行,無人可制阿。”

兩人聊了一會兒,頗覺投緣。葉昊天環顧四周見有不少書籍,他一向愛書如痴,不禁提出要瞻仰一番的要求。

老人也是個書迷,能有人欣賞自己的藏書高興還來不急,尤其是這樣的青年俊彥。他對葉昊天招招手,“來,這裡的書沒什麼,我還有一個藏書室,收藏的書都是舉世罕見的,你跟我來。”

葉昊天跟著老人穿堂過戶,來到一個小院,開啟三道房門,進入一個房間,房間裡充斥著檀香的氣味。這是為了保護藏書燃的,可以防生書蟲。書房裡書並不太多,大約只有幾千卷。他看了看,大都是失傳的古籍。在後來的書目中一般只有書名沒有原文。老人卻收藏了一些珍貴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