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部分(3 / 4)

小說:法克麥賴夫 作者:溫暖寒冬

。因為他的告密,羅曼可以順理成章地趕走基廷,解散“死亡詩社”。查理狠狠地揍了泰門一拳,這是自由的詩學向粗暴的非詩學的反擊,同時,也預示了鬥爭的永續性。

第三對人物關係表現在密克斯和畢克斯身上,這是關於智力的對話。劇作在這層關係上著墨並不多,只是強調構成詩化語言的條件。密克斯學識淵博,畢克斯卻有些遲鈍,但在詩化語言的道路上,兩個人是平等的,互助的。

七個少年中,單獨行動的是諾斯,他解釋了什麼叫愛。愛這個東西也許沒人能夠解釋得清楚,但在成長的過程中卻不能沒有愛。克瑞斯是片中唯一的女性角色,她出場也僅僅只有五次,是作為慾望客體而存在的。她美麗、性感,若只有這些,諾斯的追求似乎過於盲目與幼稚,其實生活中何嘗又不是如此呢。但我們來看致使諾斯成功的手段,那是一首詩,諾斯自己寫的詩,他當眾念給了克瑞斯聽,愛是什麼?愛就是一首詩,愛的真諦是如此簡單,又是如此純潔,如此神聖。

詩是包羅永珍的,詩的語言的自發的,是在人的內心中的。基廷傳達的就是這個理念,他教會了學生們如何去面對新生活。在影片中,基廷充當的是父親的角色,孩子們就是在效仿他。因為他代表的是新的語言體系,是自由的,充滿創造力的,所以羅曼成為他的最大的敵人。但孩子們終於站到了他的那邊。形式上是輸了,但精神卻是勝利的。羅曼同樣是作為父親的角色而出現的,但他的粗暴與禁錮是孩子們難以接受的,孩子們在選擇父親的過程中,已經完成了思維向詩化語言體系的轉化。

《死亡詩社》在人物關係的處理上可謂是獨具匠心,再次強調的是劇作者本人也許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正所謂,作者未必然讀者未必不然。但沒有深厚的藝術體驗,劇作也不可能將人物關係表現得如此充分。

韓兮

2000年於頤和園

《四百下》:跑

本世紀五十年代,在戰勝法西斯之後,全球人民都陷入反思之中,由此卻產生了偏左的思潮。在東方,以中國為代表的運動是由政府發起的,為了讓人民可以坐在同一張桌前吃上同一樣的飯,大概允許的飯量也是相同的。而西方,以西歐為代表掀起了所謂的狂飆運動,因為社會制度的不同,這場運動是由一群年輕人所引發的,其目的是要走出家門,尋找自己的飯碗。

世界電影向來有兩大派系的對峙,即美國的順從電影與歐洲的反抗電影。在上述的那個年代,這個局面是極為突出的。由於西歐青年學生的反叛精神,使那個時期產生了不少優秀影片。這些影片打破常規,反映的主題也極具個性,我們認為是新浪潮藝術中的代表。其中,具有開山意義的影片就是法國1959年出品的《四百下》。

《四百下》又名《胡作非為》,他的編導是科索瓦.特呂弗。接觸過電影史的人都會知道,特呂弗是個著名的電影理論家。度過了很糟糕的少年時代,年輕的特呂弗追隨著法國電影理論家安德烈.巴贊,並於1959年拍攝了他的第一部影片《四百下》。這部帶有明顯自傳性質的影片也是他獻給自己導師巴讚的禮物。

《四百下》是一部生活流的影片,他並沒有一件完整的故事框架,只是以主人公下一步將要做什麼為線索來調動觀眾的興趣。該片講述了一個少年人在學校、家庭、流浪、監獄時的生存狀態,表現了少年人的反抗心理。主人公最快樂的日子莫過於三次的流浪生活,而他感到最幸福的時刻則是從監獄逃出的瞬間,看見一片藍天和望不到盡頭的海洋,雖然有些迷茫,但重新擁有自由的感覺畢竟很美,回首想想那壓抑的學堂,無能的老師和破敗的家庭,彷彿是一場噩夢,當然也可能是地獄,一個摧殘人性,滅絕創造力的狹隘的世界。相反,主人公的空間則是廣闊的,影片結尾處的碧海藍天自然不必再說,即便在他那由於各種原因而被迫(被迫只是籍口)流浪的生活中,歡樂,獵奇,自信等充滿創造力的情緒始終在體顯著,走過街道與跑過樓群都是令人欣慰的,這時的心胸也自然開闊。

《四百下》最突出的特點是鏡頭的運用。該片運用了相當多的長鏡頭,當然,這與主人公的天才表演是分不開的。影片開始,鏡頭就把巴黎的街道就掃拍了一遍,這裡的作用是暗示主人公流浪或說離家出走的地點,指出本片的主要情節在於主人公的流浪生活。在影片結束時,有一個著名的跟拍的長鏡頭,主人公足足跑了幾分鐘之多。我們在觀影時會體會到,人物運動的鏡頭採用切換的手法比較多,但是若碰到這麼一個長鏡頭的跟拍,觀眾會從心底提出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