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和資源星球;發現銥星未曾見過、有研究價值的異常點;邂逅不同的宇宙文明。
儘管現時銥星人口很少,不過在星聯成立後,星聯可以將地球上的人口播撒進入其他星系,建立新的行政星殖民地。對銥星元首白仲祺而言,找到宜居星球的重要性,現在要超過另外兩大核心任務。
本身銥星原本的技術,r19艦隊都沒有帶全,要補回科技樹還需要用功,這會兒就算找到了新的異常點,恐怕也難以分攤精力和資源去研究。而碰到宇宙文明一事,白仲祺還是比較謹慎的,儘管他對銥星的戰力有自信,但畢竟現在帝國的艦隊規模有限,而且還沒有開發好地球,等星聯已成氣候,白仲祺也不擔心遇到什麼窮兇極惡的宇宙文明。
就地球的生態而言,承擔七十多億人口實在是有些過度。依靠技術手段,一個行星可生活的人口並不存在一個理論上限,但銥星聯合帝國的行政星中,一般不會讓地球大小的行星,有超過20億的人口,以致對行星生態造成過度的人為影響和破壞。自然也不是所有行星都是這個樣,比如銥星母星人口也不比地球少多少。
半人馬阿爾法名為三體系統,但實際更像一個2+1系統,半人馬阿爾法a星和b星是兩顆與太陽相差無幾的恆星,相互作用強烈,而體積質量和亮度遠不及太陽的第三顆小弟弟恆星,比鄰星,距離a星和b星相距足有一萬多天文單位,比太陽系行星帶的半徑還要大。加上其質量小,對於a星和b星的影響便不算很大了。
這個三體星系統中,地球尚無法確定任一一顆行星,對於三顆橫行的觀測資料,除了大致的距離太陽的光年數外,其他的基本上都誤差很大,甚至十分離譜。在洞察號進入半人馬阿爾法星系之前,銥星人已經確定了這個恆星系統**有行星6顆,其中五顆是固體行星,一顆是大型氣體行星,其餘的小行星和彗星等天體不計。
修平和他的艦員們已對半人馬阿爾法星系內兩顆類地行星進行了勘探,這兩顆固體行星都沒有什麼特殊的地方,至少對銥星人來說是這樣的。一顆是大氣層厚密的沙漠行星,距離a星太近,沒有任何的生命跡象,倒是因為行星密度和地殼運動的作用,有一些比較不錯的礦物出產,尤其是可以用於生產光子計算機和定向能武器的晶體。另一顆行星沒有大氣層,體積也相對比較小,礦物也相對單一,開發價值不算很大。
直到洞察號來到他們此行的第三顆行星,圍繞著b星旋轉,且在宜居帶上的一顆行星後,銥星人才找到了此行最大的收穫。
這是一顆發著碧色光彩的行星,在外太空向那裡看去,有著廣闊的海洋。修平幾乎不用派探測器下去,就能夠判斷,這絕對是一顆可以孕育生命的行星。事實也確如他所想,大批無人探測器被派往這顆行星,很快就匯總來了大量的情報資訊。
修平望著全息光幕,也是略微有些驚訝。這顆行星不僅擁有生命,而且還據有智慧生命,也是與地球人和銥星人相類的靈長族生命。這個修平倒也不奇怪,人類形態的智慧生命在宇宙中堪稱第一大種族,也有著各種各樣的假說和理論去解釋這一現象。一般認為,靈長族是具備一個共有祖先的,存在一個沒有被認證過的“長老種族”,也就是人類的原初祖宗,將人類的基因帶到了宇宙的各個角落。
另一種假說則偏向宿命論,認為宜居星球上能夠繁衍生息並且醞釀文明的智慧種族中,只有靈長族最為合適,所以只要有生命的星球向前邁進,就有很大機率出現由靈長族創造的文明。
艦務長淵信也是感嘆道:“兩個距離如此之近的星系,居然都孕育出了智慧生物,還都是人類,這讓我不得不相信‘長老種族’的假說了。”
修平對於宇宙考古學這類內容並不感興趣,他說道:“這顆星球上的自然環境,要比地球差一些,而且文明層次還要低不少。看社會形態,恐怕也就是相當於封建時代的末期,還遠未邁入工業時代,所以這裡的生產力水平很低,人口也並不算多。看樣子,這裡也像地球一樣,在文明程序中並沒有明顯被外星文明干涉過的跡象。”
淵信倒是笑道:“艦長,作為第一個發現這顆行星的帝國艦長,您有權給這顆行星命名。”
修平想了想,道:“起名字這種事我真的不擅長,不過這顆星球呈青翠色,在宜居星球中也算是罕見,就管它叫翠海星吧。”
105 一個大糧倉
帝國元首陛下龍行虎步,走入御前會議的會議廳。
元首入場,銥星重臣們紛紛起立行禮。白仲祺走到自己的座椅前,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