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這個緣故;大老爺夫婦商議後;便先將孫太爺這份情記下;想著以後等孫氏有了兒女;就回報她兒女身上。正因如此;大老爺才會知曉孫氏託孤之後;明知會影響家中和睦;還定下過繼嗣子之事。
孫氏成化八年適沈家;距今三十來年。若是她好好經營的話;嫁妝產業出息攢下十萬兩銀子;也不是難事。
可是據徐氏所得訊息;孫氏生前一直在做善事;又信釋教;即便自己不曾親往各大寺院燒香拜佛;每年暗地裡往寺廟庵堂裡送的佈施都不是小數;儼然善財童子一般;銀子如流水般的花出去。
換做其他人曉得孫氏此舉;怕是都要罵一聲“敗家婦人”;徐氏想到這裡;卻只有一嘆。
那還是三十多年前;孫氏還養在沈家時。有一年秋天;孫太爺同三太爺去香山郊遊;遇到一個大和尚。那大和尚神神叨叨為孫太爺解命;說他“命犯天煞;六親無靠、四海飄零之命;後又沾宿孽因果;冤魂纏身;難得善終;死後亦無血脈祭拜”。
孫太爺並沒有放在心上;三太爺將大和尚罵走;氣惱了半rì後;就有些傷心;甚至還在妻兒跟前唸叨兩回;說等孫氏同沈洲成親有了次子後過繼孫家;省的孫太爺無後人祭拜。這也是老太太同沈洲悔婚後;三太爺那般惱怒的原因之一。
對於自己公公反應;徐氏當時心中還不以為然。僧道之流信口胡謅;哪裡就信得?自家公公也是兩榜進士;並不是無知婦人;怎麼也信起這些胡話?
直到數年後;孫氏已嫁;孫太爺故去;靈柩送到京城;三太爺哭的險死過去。孫家太爺;是橫死在外;正應了當年大和尚的話。
三太爺悲痛不已;就是徐氏同沈滄心裡都不安生。
孫太爺早年本移居京城養老;若非沈家毀婚;也不會再次南下;這因果委實是說不清。
連沈滄夫婦都隱有愧疚;何況三太爺?
三太爺料理完孫太爺後世;大病一場;從夏拖到入冬;一場風寒就謝世了。
孫氏知曉大和尚當年那段話;從她後來往京城的信中;也能看出她曉得孫太爺的真正死因。就是從那時;孫氏開始信上釋教;常年在寺院裡佈施供奉。
孫氏做盡善事;佈施四房;前些年應是為已故孫太爺積功德;好使孫太爺洗清宿怨早入輪迴;後十來年當時為了沈瑞平安。
沈瑞是孫太爺外孫;即便不是同姓;也是孫太爺血脈後人。孫氏彼時;父母兄弟具無;成親十多年才得了獨子;可有大和尚那些話在前;誠惶誠恐之心可想而知。
想到這裡;徐氏不禁有嘆了一口氣。
要是三年前沈瑞沒有熬過去;孫太爺血脈可不是就此斷絕?
孫氏雖玲瓏心腸;處處都想到;可只這一個疏漏;就差點送斷了沈瑞小命。
都說大難不死;必有後福;那孩子即便不親近自己;可眼眸清正;言語謙和;當是個好孩子……
五房內院;上房次間。
看著鋪陳了一桌子綾羅;沈瑞無奈道:“嬸孃;何必如此勞師動眾?離換季還有好幾個月;等到了京城再找人縫製便是。”
郭氏搖頭道:“以後縫製是以後的;總要先預備些;到時換洗也便宜……”
說到這裡;她頓了頓道:“世人都長了勢利眼;敬人先敬衣即便你去的是族中長輩家;有族伯、族伯母看顧;到時也會使人為你們裁剪新衣;並不少了你們穿戴。可你們就算帶了金銀傍身;在侍郎府執事下人眼中;你們依舊吃穿都用著侍郎府;說不得心中就將你們看成是打秋風的窮親戚;看輕慢待。”
“chūn秋夾衫;昨晚開始已經叫針線房縫製……夏衣料子家中庫房沒有;早上才去綢緞莊尋了來;你挑兩匹可心顏sè。只剩下半rì功夫;怕是縫製不了幾套。我叫人將你三哥今年chūn衫夏衣找了幾套出來;都是沒上過身的;也按照瑞哥身量吩咐人改了幾套;混在一處;連帶著這兩天趕製的;也能裝滿兩衣箱。冬衣那裡;幸好有之前添的;應也能裝兩衣箱;四箱衣裳差不多夠一時換洗了。”
郭氏並不是多話的xìng子;可此時絮絮叨叨;為沈瑞盡數想到。
沈瑞雖覺男人出門只衣服就帶著四箱太麻煩;可在郭氏拳拳慈心下;拒絕得話實說不出口;便道:“不過是應景;時間這麼趕;沒必要裁新的;三哥像我這麼大時的舊衣挑幾套就是;倒是累的嬸孃費心。”
郭氏聽了;莞爾一笑:“你三哥當年的衣裳我都替他收著;可他早年愛豔sè;四季衣裳多是大紅的。瑞哥若是肯上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