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6部分(3 / 4)

求權力的政治綱領。

時下所謂“入閣拜相”即官員成為內閣大學士後,朝野便以宰相視之。不僅老百姓和官員這樣認為,就連皇帝也公然在諭旨中說“汝等名為閣臣,實為宰相”

但這一切都改變不了一個事實,那就是他們並非真的宰相。

因為本朝不設宰相,內閣大學士雖代行相權,但從制度上來說,這種做法實有曖昧不明之處其實大學士本身只有五品,原屬文學ì從之臣,其職責為替皇帝撰擬詔誥,潤sè御批公文的辭句,說白了就是皇帝的機要秘書。雖然後來內閣的職權就由於處理政事的需要而越來越大,大學士一職也愈向前朝宰相看齊,但始終無法擺脫有實無名的尷尬他們其實是在替皇帝批答奏摺,以皇帝的名義出詔令,其與司禮監的宦官殊無二致。

權力來自皇帝,就意味著皇帝可以隨時將你罷免,斷絕你的權力。

現在皇帝只有不到十歲,沈默倒不虞自己突然被罷免,但也正因為如此,再以皇帝名義下達政令,難免會被朝野質疑這到底是皇帝的意思,還是你沈閣老的主意?

還是那句話,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先將手頭的權力合法化,再名正言順的行使,這才是王道。最有利的條件是,這件註定要找罵名的事情,已經由高拱做完了最艱難的部分一個月前,便以皇帝的名義批紅成憲,並在邸報刊。沈默只需要打著高拱的旗號,切實落實下去便可。

先是落實“御門聽政”鑑於皇帝正處在長身體、學知識的年紀,每個月只在朔、望兩日上朝兩次,不必過問平日政務,只有生大事的時候,才由皇帝召集內閣、部院大臣共同解決:如果沒有大事,那麼請太后和皇帝就安生地休息,靜等皇帝長大。

然後是“設案覽章”規定內ì官每日設御案,擺上最新收到的奏章,然後出門,待御覽畢,內閣擬票。內閣票擬後再行呈覽,皇帝認為沒問題,即可批紅行。這是為了讓皇帝練習政體,更是為了向天下人表明,一切旨意皆出聖裁。

第三是“事必面奏”與第二條是同樣用意。

重點在第四,第五條,“按章處事和章奏不可留中”上,這兩條規定了皇帝的批紅必須以票擬為準,若票擬不和聖意,可以打回重擬。提供本書TXT電下載如果有未經票擬徑自內批的情況,請允許內閣大臣執奏明白方可實施。

而且皇帝不能扣住奏章不,倘有未者,容原具本之人仍具原本請乞明旨。為此命通政司在進封奏章時,應將當日奏章數目,開送六科備照,倘有未下者,由科臣奏討明白。

這後兩條,其實匙只招人眼的,原本哪怕是高拱時代已經提請獲批,現在落實下去,也會招致軒然。然而因為之前馮保一區區閹豎,險些矯詔罷免了輔,令朝野無不震驚。所以這兩條政令,便被視為是對馮保事件的痛定思痛,防止司禮監再次作亂而設。

沈默利用了對宦官干政聲討的浪潮,將司禮監的權柄收歸內閣,待到浪潮退去,人們冷靜下來,也只能苦笑著接受了畢竟,皇帝這鼻小,權力操之於內閣,總好過在死太監的手裡。

至此,帝國最高行政機構,終於完成了權力的轉移,內閣獨攬大權,再無司禮監掣肘至少在皇帝勤政以前,位於皇城東南角的文淵閣,就成了大明朝真正的權力核心。

落實《陳五事疏》以後,另一件事情也刻不容緩了。那就是高拱去後留下的權力空白,需要馬上填補。

先,高拱原先除輔外,還兼任吏部尚書。現在天官出缺,經由廷推之後,朝中最負重望的大臣楊博,接任子這個職位。

這時候,久病的大學士高儀去世了,加上張居正病休,內閣中只剩下沈默與張四維兩個。增補大學士刻不容緩,經過廷推之後,吏部左ì郎魏學曾、禮部左ì郎諸大綬、右都御史6樹聲入閣。

高儀還空出了禮部尚書,由南京禮部尚書孫鋌接任。

在這一系列人事變動中,沈默始終謹守著廷推的原則,並未干涉過人選的確定,並且透過聖旨明確規定,今後凡是四品官員的任命,必須由吏部尚書主持會推,三品以上官員,必須經由內閣大臣和部院長官廷推方可任命,其他方式無效。

這本就是約定俗成的規矩,沈默只是以聖旨的形式,將其法令化和確定化。而且沈默凸顯了吏部尚書的職權,並未使內閣一家獨大,而是實行中樞機構的二元制,即天官和輔分權制衡,這讓楊博十分的滿意,也堵住了說他要獨裁的眾口。

在入閣人選上,除了諸大綬之外,魏學曾和6樹聲,都不算沈默的親信,這又讓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