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使小民申冤無處,最終只能使千里國堤、決於一旦,所以十分注意言路通暢,所以自漢代起,便在全國各級政丆府衙門外,設立登聞鼓,為草民留一下傳上達、申冤說理之途。
以後歷朝都有設定登聞鼓的定製,到了國魯建立,老朱身為第一位真正親民的皇帝,自然不會丟棄這一優良傳統,而且將其發揚光大,一有冤民擊鼓申訴,這位精力旺喇的皇帝,便會親自受理,官員如從中阻攔,一律重判!不僅自己身體力行,他還為兒孫定下了祖制,無論何人,只要敲響了登聞鼓,就可以直接將奏本兒交給皇帝,皇帝就必須接本兒!
不必多言,這東西註定是官員們的背上芒,甚至從永樂後,隨著朱家的子孫一代比一代怠政,連皇帝都不喜歡這登聞鼓了。
後來宣德年間,有官員曾上奏取消登聞鼓,宣德皇帝以其為祖上所設未肯,但此物不招皇帝和大臣待見,已經是公開的秘密了。
雖然祖制難改,但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只要有想法,就不愁沒辦法。後來不知哪個缺德玩意,想出了個餿主意,將那登聞鼓樓用柵欄圍起來,派上錦衣衛嚴加防範,就像後世守護人民英雄紀念碑一樣,讓閒雜人等只可遠觀、不能褻玩。至於有要伸冤的、上本的,對不起,請左轉往廣濟門,到通政使司按流程來。
皇位傳到嘉靖皇帝,雖然為了彰顯正統地位,大肆的追尊太祖皇帝,但對這面鼓,依然敬謝不辦……若非登聞鼓無法染指,楊升庵那些人也不至於絕望到去左順門跪哭,早就一通鼓響,把皇帝召喚出來,大家當面鑼對面鼓的論論理,大禮議很可能將是另一番結果。
嚐到甜頭的嘉靖帝,自然更加井這面鼓嚴防死守,以致幾十年都不聞鼓聲,真一個海晏河清的大明治世呵!
但現在,這一聲緊似一聲的登聞鼓聲,卻分明在京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