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事考去。考中考不中都是他的命。”
沈默聞言沉默片刻,輕聲道:“我不相信他的人品,當然這不是主要原因,主因是,我不想給自己找麻煩。”說著聲音低低道:“讓他落籍陝西的事情,訓謹序上合法但在情理卜是站不住腳的,曰巍了輿論不割…不好下臺。”
經濟發達的地區,往往人文茶萃,讀書人多如牛毛,如在淅江鄉試名落孫山的生員,到了雲南貴州陝西說不定能高中榜首。這些地方條件惡劣,漢人數量本就少,讀書人較之沿海,更是要少得多,出色的人才,也沒法跟沿海地區相比。但為了團結穩定,使科舉這一緩和矛盾的神器,能發揮最大的作用,朝廷特意照顧落後地區,給予這些省份穩定的名額。雖然在數量上少於發達地區,但與讀書人尤其是優秀讀書人的比例上,可大大超出許多。
所以朝廷規定,必須回原籍考試。也就是說,必須是本地人,而大明朝不帶遷戶口,你祖宗是哪兒的人,你就只能在哪兒考試。
但蘇志堅當時還不叫這名顯然不能在江南考了。因為家鄉人知根知底,他姐姐入過賤籍的事情。難免會被捅出來,到時候可真是雞飛蛋打了。
當時那小子整個人都頹喪了。蘇雪怕他徹底沉淪了,厚著臉皮去求沈默;沈默本事再大,也不敢直接給他改戶籍,那真是活得不耐了。
但他還是把這事兒辦成了,因為透過詢問得知,蘇雪的祖先除了鄉籍,還有成籍。
所謂戎籍,就是軍籍的意思,大明的軍人子弟,除了必須要子承父業的那位,其餘的也是可以讀書考學的,而且可以在衛所所在地考試,與鄉籍享受同等待遇。這時朝廷為了便於將士戍邊,有益於國家,也有益手地方,自然深得上下歡迎。
只是如同任何一項制度,日久天長。代代相傳,便生積弊。比如說這蘇家,祖先奉命離開蘇州,戍邊陝西。後來到了蘇雪的爺爺那輩,玄苦讀書,以接德衛戎籍應考成功,舉家遷回江南、落戶原籍的同時,還利用在官場的關係,偷偷保留了自家的毒籍,以備萬一,所以他們家既有鄉籍,又有成籍這可不是蘇雪爺爺首創,事實上,許多類似情況的人家,為了子孫著想,都會這樣做。
但這對人家真正的衛所子弟。可是不公平的你們家不是遷回去了嗎?你又不是在這生、在這長的。怎能算是戎籍呢?他們豈能容許一個不相干的外人,來擠佔本屬於自己的名額?
當然,若定子孫應考時。父輩仍在臺上,能跟衛學的督學打好招呼。自然一切順利,心想事成。可像蘇家這種情況,好幾十年前的關係,早就人走光、茶透涼,衛學怎肯為一個外人得罪了一干本地學子?
所以雖然蘇家有成籍,但沒有沈默的幫助,當地的衛學定是不肯接收”就像不入縣學、府學沒法參加鄉試一樣,不入衛學也是不行的。當時沈默的同年,正在陝西做巡按御史,這點事情自然難不倒他,於是蘇雪的弟弟改名志堅,成了綏德衛學中的一員。
還是那句話,這件事雖然絲毫不違法,但在大明朝,從來都是情大於法的,若是惹得綏德衛計程車子們羨慕嫉妒恨,群起而攻之,那可真是黃泥巴跌進褲襠裡,不是屎也是屎了。
所以沈默從一開始,就打算讓蘇志堅以舉人身份參加大挑,然後遠離陝西做個,撮爾小官,舒舒服服的過一輩子,蘇雪受辱一事,只不過給了他陰掉蘇志堅的藉口罷了。
“你真的不管蘇雪的感受嗎?”徐渭還不死心道。
“誰的感受也沒有我的安全重要”。沈默嘿然一笑道:“我還有很多事沒做,還有三個,寶貝兒子沒撫養成人,我不能放任任何危險的可能於不顧
徐渭有些氣悶道:“那你也把徐時行廢掉吧,他不同樣對不起你嗎?”
“他是不一樣的沈默緩緩搖頭道:“不管真情還是假意,他都管我叫老師,老師為子弟擔些風險,也是應當的。說著笑笑道:“我不喜歡徐閣老的縮頭作風,所以不能學他
“典型的雙重標拜
”徐渭撇嘴道:“對中意的人,就包庇呵護,對不中意的,連機會都不給
“呵呵,算被你看穿了沈默笑笑道;“我雖然欣賞徐時行卻也沒像你說的包庇呵護,我也考驗過他,並懲罰過他了,你還要怎樣?”
沈默本身沒那麼強的門第觀念,但聽說徐時行去抱唐松大腿時,還是有幾分氣憤的,,老子這麼粗的大毛腿你不來抱,卻去抱那子的小細腿,你算得什麼賬啊?不過出於對徐時行一貫品行的瞭解,沈默願意相信他只是被沉重的負擔壓彎了腰,所以才一時怯懦,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