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布達米亞城徵集軍隊開往東北邊境,這兩座城邦是在征戰中建立的,城邦守備軍甚至普通居民都是能征善戰之輩,其將領也是歌烈親自調教出來的嫡系人馬。第二件事是派使者與亞述帝國商談結盟,兩國聯合抗擊波茲大軍。
亞述帝國原先的策略是坐山觀虎鬥,他們認為哈梯王國不像埃蘭那麼弱小,波茲大軍無論勝敗都將付出重大的代價。如果波茲大軍敗了,亞述帝國可以趁機出手;如果波茲大軍勝了,亞述帝國也可以趁其疲憊之時從側後方攻擊。
但是歌烈卻告訴亞述女皇塞米爾,波茲王國的實力超出了原先的估計,哈梯大軍難是對手。若真等到哈梯戰敗,按照居魯士逐步蠶食、以戰養戰的策略,亞述帝國很難揀到趁虛出手的便宜,反而會成為下一個被蠶食的目標,戰略上最佳的選擇就是聯手夾擊。
亞述群臣商議之下,最終還是認為歌烈的判斷是對的。波茲王國吞併了埃蘭,並沒有損失什麼反而實力大增,如果等到它再擊敗哈梯,亞述帝國將被三面包圍,於是派出大軍攻擊敵人的側翼。
主戰場發生在哈梯王國的呂迪城邦以及波茲王國的埃蘭行省一帶,哈梯王國與亞述帝國聯合作戰,打退了波茲王國的進攻,但波茲王國仍然守住了埃蘭行省。
波茲王國暫時收兵固守,北部戰線沒有取得成功,而哈梯與亞述的損失也不小,短時間內無力發動遠征作戰,就這樣又對峙了好幾年。此後歌烈建議亞設國王再派使者與亞述帝國商談,爭取再度聯手主動出擊。
亞設國王卻沒有采納這個建議,他不想發動遠征自有道理,哈梯王國是在一場大敗之後集中力量又聯合了亞述帝國,才擊退了波茲王國的進攻。波茲王國的本土遠在亞述以東,就算哈梯王國發動遠征取得勝利,也是讓亞述帝國白揀便宜,他們取得不了實際的利益,只會大大消耗本已受損的國力。
就在這個時候,居魯士國王又派出另一支大軍,在戰場總指揮、王國大將軍大流士的率領下發動了另一場征戰,這一次的目標是亞述帝國。
亞述帝國曾佔領了原巴倫王國六座城邦,波茲聯合巴倫王國同時發兵作戰,進攻目標就是這六座城邦。巴倫王國與亞述是死敵,而且馬爾都克也降下了神諭,命令巴倫王國趁這個機會向亞述發動反擊。巴倫國王馮紐集合大軍由北向南進攻,而大流士率領大軍由東向西進發。
亞述帝國難以抵擋,而且這條戰線離哈梯王國太遠,就算想與哈梯再度聯兵都不可能。波茲大軍勢如破竹,那六座城邦被大流士攻陷了五座,而巴倫也趁機收復了里斯城邦。
從這一場戰爭的結果就可以看出,亞述帝國各軍團的戰鬥力已遠不如辛納赫時期。他們開疆擴土之時屠戮太甚,佔領區遭受了嚴重的損失,民眾被迫遷移成為奴隸,將士們成了新興的貴族,驕奢淫逸銳氣已失,而且不得民心。
理論上來講,那六座城邦早已正式割讓給亞述帝國,不再是巴倫的領土,誰攻佔下來就是誰的,馮紐國王出兵也只是想能搶回來多少算多少。但巴倫的軍隊只攻下了一座城邦,波茲大軍卻把其它五座城邦全部佔領,其中也能看出兩國戰鬥力的差距。
波茲王國從亞述帝國手中攻佔了五座城邦之後,又建立了一個新的行省。居魯士推行的也是類似辛納赫的軍國政策,他維護全體波茲人的特權地位,使所有的波茲成年男子都成為聽命於國王、善於征戰的將士。
而對於被征服的地區,波茲王國則建立行省,派出總督管理,保留當地原有貴族集團的地位,讓他們繼續作為代表波茲王國的管理者與統治者。波茲王國對被佔領地區的消化速度非常快,新行省中的居民若加入軍隊對外征戰,也可以憑藉軍功獲得封賞,成為被佔領地區的新貴族,波茲王國可從中不斷的補充兵源。
波茲王國建立新行省之後,又向巴倫王國提出要求,想借道行軍渡過幼底河,從南線進攻哈梯王國,它的行軍路線要經過巴倫王國的基什城邦。
巴倫國王馮紐心裡清楚,若是波茲大軍渡過幼底河擊敗哈梯的話,巴倫王國也將面臨唇亡齒寒的處境,因此拒絕了波茲借道的要求。居魯士派使者斥責了巴倫王國——他們在神諭的指引與波茲大軍的幫助下擊敗了死敵亞述,收復了里斯城邦,竟然連一條路都不借!
波茲王國以此為藉口發兵攻佔了基什城邦,居魯士命令大流士率軍再次進攻哈梯。哈梯王國的重兵尚在北邊的呂迪城邦,波茲王國的軍隊卻從又南線發動了突襲。
亞設國王以為大流士會從內陸湖南岸進軍,攻破敘亞城邦進入哈梯本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