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3 / 4)

小說:廣東人是天下的眼 作者:冷夏

號”的到來,沒有受到清政府的阻撓,並且得到其他國家商人的寬容。“中國皇后號”的首航成功,在美國引起很大的轟動。美國國會認為“中國貿易可能開闢一條美國財富的巨大發展道路”。美國掀起了航海中國的熱潮,美國人的“一切談話,都是以中國貿易為主題”,“每一個沿著海灣的村落,只要有能容5個美國人的單桅帆船,都在計劃著到廣州去”。1786年,美國國會任命山茂召為駐廣州領事,並制定了許多有利貿易的政策。很快,美國在廣州貿易的地位僅次於英國,位居第二。

開海貿易,給廣州十三行帶來空前的發展,以後歐洲各國商人接踵而至,也紛紛在十三行設立商館……

於是,位於珠江畔的十三行,白色洋房拔地而起,五光雜色的異國旌旗獵獵飛揚,真是一幅令人迷離的風景……

(四)

有這麼一則清宮秘聞:

1708年,康熙帝垂暮之年,為誰當接班人問題而弄得心力交瘁,突患重病。太醫施用中醫妙方均不見效。時內廷洋御醫羅·德先配置了紅葡萄酒侍候他,很快康熙帝心神不安的心悸病便治癒了。於是,康熙帝遵醫囑繼續服用了一段時間的紅葡萄酒,不久便康復如初,容光煥發。從此,康熙帝對神奇的紅酒情有獨鍾,並在宮內推廣。他對大臣說:飲此洋酒,如同嬰兒吸入人乳。每當聽到洋船到廣州的訊息,他便打聽是否帶來葡萄酒,並指示專程星速運京。中國皇帝喜好葡萄酒的訊息在外商中傳開,不久世界各地葡萄名酒彙集廣州十三行,洋行貨棧美酒四季飄香。

康熙帝可說是一個唯我獨尊,而又是一個“崇洋媚外”的典型皇帝。開海貿易是他始俑,而舶來品的佼佼者是他最先享用,且他也利用對外貿易收了大量的稅收,強了國力,他是一個十分聰明、懂得賞玩地球珍品的中國首屈一指的帝王!

廣州十三行也是清代對外文化關係的視窗。康熙帝於1692年頒佈“容教令”,允許歐洲傳教士在尊重中國禮儀前提下,可以在中國傳教。康熙五十七年七月二十七日(1718年8月23日),兩廣總督楊琳奏報有滿載胡椒、白藤、乳香等煲湯的法國船隻到廣州,隨船而來的還有羅馬教王派遣的法國傳教士。康熙帝批示:“西洋人內若有各樣學問或行醫者,必著送至京中。”1720年,兩廣總督趙弘燦奉旨安置新至的西洋人在教堂學習,康熙皇帝一再叮囑“不會漢話,即到京裡亦難重用他。會話之時爾等寫奏摺奏聞。”。 最好的txt下載網

廣州十三行:(5)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的十三行還有由美國人碑治文在十三行開辦了《中國叢報》月刊,從1832年5月在廣州印刷出版第一期,至1851年停辦,共20年間,每月一期,每年一卷,共出了20卷,發行地區主要是廣東、東南亞、英國、美國,多為美、英商人和傳教士活動的地區。該報為了逃避清政府的盤查,在1836年從廣州遷至澳門出版,1844年又遷到香港,次年7月又遷回廣州直至停刊。《中國叢報》是向外國人提供有關中國政治、經濟、軍事、歷史、地理、文化、時事等方面的綜合性刊物,它雖然是教會辦的刊物,但由於它採取了靈活多樣的方式,深受多階層讀者的歡迎。當然,它的目的是為西方國家殖民擴張服務的,是各國制定對華政策的參考。而從今天來看,對我們研究那個時代還是有較高的史料價值的。

十三行在清朝歷史上,一個重要的貢獻還是經濟,即為清王朝一百年增加了巨大的關稅收入。當時十三行被稱為“天子南庫”。

從一口通商到1842年鴉片戰爭結束的85年中,廣州對外貿易以其得天獨厚的地位,處於高度發展的黃金時代,粵海關的稅收已成為清政府收入的重要來源。根據史料記載,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至四十五年(1784年),粵海關的稅收,平均每年為50萬兩;乾隆五十年至六十年平均每年為102萬兩;嘉慶元年(1796年)至二十五年(1820年)平均每年為143萬兩;道光元年至十七年(1837年)平均每年為152萬兩。粵海關的稅收全部由清朝皇帝直接支配,每年皇帝都下達一定的額數,要求粵海關征收上繳,地方無權支配,即使有盈餘也要造冊入庫。從清宮檔案反映,粵海關每年稅收上繳情況,各朝皇帝都親自批閱,分毫不漏,雖有歉收不能完成定額均要尋根問底,對瀆職造成歉收者,輕則革職留用,以功贖罪,重則撤職查辦,發配充軍。

一百多年來,十三行可說為清廷創稅立了卓越奇功,而且還為皇家生活提供了大量的珍奇洋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