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地就有後遺症,就有壞處,到最後恐怕是死於非命,要不然身體搞壞了。在儒家來說,很多時候儒家是好心;到了莊子那個時代,就變質了。說實在的,這也是歷史的悲劇,孔子一死,儒家分為八派,八派學生傳下來之後,不要說莊子,後面的韓非子,他怎麼批評儒家呢?他用兩個字叫“賤儒”,卑賤的賤。
主持人:這個說法可嚴重了,為什麼說儒家卑賤?很多人恐怕不能理解,為什麼儒家遭受這麼多的批評,後來的問題出在哪裡?
傅佩榮:因為他們認為儒家算知識分子,掌握社會上的某些資源,利用資源圖謀個人的利益。儒家受批評有一連串的資料,多得不得了。在孔子之後不久,孔子很多學生還是按照老師所教的,負責替別人辦喪事。辦喪事本來是高尚職業,但是後來的墨家就批評儒家,怎麼批評呢?他說,孔子這些學生真不像話,聽到有錢人死了,就很興奮,吃飯的機會來了。你看,描寫得如此不堪。可見,不是隻有莊子批評儒家,墨家也在批評,因為墨家主張節葬、薄葬,不提倡太浪費。所以一路下來,我們就要問了,儒家為什麼常常受批評呢?今天談到的“名”,跟他有關係。儒家本來是好意,他希望你名實相符、名分相符,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沒有錯;但是後代的儒家做不到,做不到之後又要嘴上說,最後言行脫節,內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