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兩代數百年來帝王蒐集的寶物,除了第二次被外國士兵拿走的以外,其餘大都留在宮中。這些都沒有清點,就算有記錄也沒人檢查,所以有沒有不見、有多少遺失也沒人知道!”
其中最為嚴重的是當時宮裡的“全民皆盜”的情況,偷的方法千百種。比如太監趁夜摸黑踹開儲存文物的倉庫大門,撬壞門鎖,像小偷一樣拿走寶物。
溥儀下面的大臣、官員們,巧立名目借出寶物,例如需要擔保品、競標、鑑賞等,甚至向皇帝索要賞賜,想盡所有手段,偽裝合法地把寶物帶出去。
溥儀知道這些事,卻不知道該怎麼辦,他回憶道:“我只想著其他人正在偷走我的財產!”
連晚飯的費用都得到處張羅大清朝廷,靠大量的寶石和陶器抵押,無知加無能的溥儀只能眼看著大批的文物流出故宮。溥儀是文物的所有人,也把文物作為保命的工具。他將文物當作生日禮物,送過曹錕、吳佩孚、張作霖、徐世昌等軍閥人物。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溥儀還將1200餘件書畫精品、古籍善本和大量珍寶盜運出宮,後來只找到了三分之一,如《清明上河圖》、《韓熙載夜宴圖》、《五牛圖》、《伯遠帖》、《中秋帖》等,使其他大量珍貴文物流失民間。(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