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少帥後人(1 / 2)

小說:黃金耳 作者:雅玩居士

“殷老,我真有個事想麻煩你老!”

吳天緣笑著把拍賣團隊的事告訴殷老,希望能和洪門合作,一起壟斷流失在美國文物,透過拍賣回流。

“好,這是天大好事!”

殷老霸氣道:“別的地方我不敢說,但在這一畝三分地我能做主,沒問題。”

“其實就是讓您幫著找人參加拍賣會,然後在價效比合適前提下收集文物。”吳天緣好笑道:“不要說的跟打家劫舍一樣!”

兩個人哈哈大笑,有共同背景和實力人交流起來很簡單,有事一起幹,有錢一起賺!

“你想找張學良後人?”

殷老沉思道:“這個我還真不太清楚,一會給你打聽一下,很快就有結果。”

當天下午吳天緣就收到訊息,說張學良後人在舊金山,張國成,現在也六十多,三個人馬上去舊金山。

“這就是我父親留下的遺物,一個日記本而已!”

吳天緣很是驚訝,沒想到自己千里迢迢跑來,堂堂少帥張學良最後只留下一個日記本?

“哎,我父親的藏品就是一場拍賣說起,1994年4月10日的臺北新光美術館二樓,來自香港、臺灣、東南亞和美國、日本等地的收藏家、古董商匯聚一堂,臺灣蘇福比拍賣公司即將在此舉行《定遠齋中國書畫珍藏》拍賣會。”

“當年他們為此已經翹首等待了二個多月的時間,不僅因為是蘇福比進入亞洲市場後,首次為一個收藏家的藏品舉行的專場拍賣會,更因為定遠齋的主人就是鼎鼎大名的張學良先生。”

張國成回憶道:“我記得拍品共有古代和近現代書畫作品207件,其中古代書畫作品160餘件,佔總數的十分之六。經過激烈的競拍,定遠齋所藏書畫拍品無一流標,拍賣總成交額達到一億三千二百餘萬臺幣。”

“我父親的古代書畫收藏開始於上世紀的20年代初期,他在主事軍政之餘,曾經常到京津地區書畫店和古董鋪去“尋古”。1924年秋在天津一家舊書店的舊紙堆中偶爾發現一軸古畫。因年代久遠,畫面上一片汙垢。”

“但依稀可見所畫的是一鬆一楓,樹下有一老者,手提竹籃,筆墨精湛,應是名家之作,但畫上未署名款。店主並不認識他,見他對此畫觀賞仔細,且有購買意願,即開出高價。他並不與之還價,毅然重金購下。後請天津一位知名的鑑賞家鑑定,發現竟然是南宋名畫家李唐的真跡,堪稱國寶。”

“自此之後,他的書畫收藏興趣一發而不可收拾,位於瀋陽大南門帥府內的書畫庋藏處名曰“定遠齋”。後人曾對“定遠齋”作過多種解釋,多數認為是表示齋主“志向高遠”之意。”

張國成笑道:“我對此也有一解,似有安定、平定和穩定邊遠、邊境之意。因為父親有一收藏閒章曰“父子節度”,可以與“定遠齋”寓意兩相印證。”

吳天緣聽著津津有味,能透過隻言片語瞭解很多當年不為人知的內幕,為下一步尋寶提供有利線索。

“後來偽滿洲國文物處理委員會編有一份張學良收藏的《書畫目錄》,共有書畫藏品二百四十一種,六百三十三件,其中煊赫名跡有:李昭道《海市圖》、董源《山水卷》、郭熙《寒林圖》、宋徽宗《敕書》、米元暉《雲山圖卷》等。”

“另外還有趙孟頫、吳鎮、王蒙、文徵明、沈周、唐寅、仇英、“四王吳惲”、石濤、八大山人等人,以及日本大師的作品。這批後來收藏於奉天博物館中的書畫藏品,在抗日戰爭即將勝利之前,被人搶劫一空,許多藏品不知所蹤。”

老人痛心疾首道:“有人當時曾經鑑閱過流散在東北民間的一小部分藏品,其中不乏贗品偽作。至於收藏於奉天博物館期間,是否有人從中以偽換真?已成為一樁永遠難解的歷史謎案。”

“所以除收藏於日本幾家博物館中的部分定遠齋舊藏書畫之外,私人收藏家們出於法律和藏品來源等方面的顧慮,大都深藏不露,秘不示人。直到事隔了近五十年後的1990年,第一批張學良舊藏書畫出現在香港拍賣公司的拍賣會上。我父親事後才從朋友處得知,也曾設想用重金購回這些書畫,雖經多方努力卻未能如願。”

吳天緣十萬美金買下張學良最後留下的日記本,開始交流著,果然有寶藏線索。

“西安事變之後,張學良隨老蔣飛回南京,從此失去人身自由,他曾將書畫委託私人顧問澳大利亞人端納暫為保管。後來趙一荻等人親自將此批收藏護運至浙江省奉化溪口,暫存於雪竇山山頂的中國旅行社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