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戴正色道:“不光是你想搞這門生意,從19世紀中後期開始,直至今日,一些國家的情報人員特別是經濟情報人員,相繼對宣紙產地進行過探訪,千方百計地蒐集宣紙生產技藝的情報,企圖進行仿製,以假亂真,便獲取高額經濟利益。”
二戰日本利用侵略中國的機會,多次派遣特務深入皖南,蒐集了一些涇縣的青檀樹籽,運回日本精心種植,因氣候、土質等條件不盡相同,所以生長出來的檀皮質量低劣,用之製造不出高質量的宣紙,潤墨性差。
新中國建立後至20世紀80年代以前,國門未開啟,外國人無法進入宣紙產區對宣紙技藝進行竊取,有關國家只能在祖國大陸和香港等地購買宣紙,然後用現代科學手段化驗出了宣紙所含的各種成分,然後競相仿製。
改革開放之初,日本人藉著我國地方官員和民眾熱情迎接外賓,毫無商業保密頭腦的機會,去涇縣“參觀考察”,官員和工廠負責及技術人員陪同參觀,每一道製作工藝詳細講解,從而日本人輕而易舉獲取了宣紙製造的整個流程,以及“紙藥”的配方。國寶流失,讓人扼腕嘆息。(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