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自會入危。前宋久不復燕雲十六州,我大明卻不能丟了北方的土地!黃河兩岸更有百萬計的黎民百姓,他們便是靠著黃河吃飯的,卻也受黃河脅迫。治河啊!人人都說乃百年之計,可我大明還有那麼多的事情要做,若是潘德善的法子當真可行,爺爺親自為他誇功!黃河安瀾,中原之地便可百年無虞。中原穩定,四方便是再有宵小作亂,也傷不到我大明的根骨。到那時候,爺爺也就能對你們徹底放心了。”
“黃河必然安瀾!中原必然長安!”朱允熥目光堅毅,語氣堅定的說著。
接下來,不用朱允熥詢問,朱元章已經是輕聲叮囑著後面的事情。
“還有啊……”朱元章語氣很是悠長,期間看了眼太子:“爺爺很不喜歡應天,當年天下雖然,卻只有應天可以容身,爺爺也不會落腳此地。這些年大抵是真的老了,這座皇城住的愈發不自在,每是開春之後,爺爺這腿腳便覺得乏力。前些年俺讓你爹西巡,當時確實起了遷都的心思。只是那年你爹……”皇帝又輕嘆了一聲,似乎是覺得當年太子出事,皆是因為他當初的旨意和安排。
朱標藏在袖中的手掌緊了緊,低聲道:“此乃天命,無關父親。再者,兒臣今時亦無大疾,只覺我大明將要盛世長安。”朱元章哼哼了兩聲,不提此事,繼續道:“遷都……這樁事情,爺爺如今倒是不想了。”說著話,他雙眼露出笑容,看向眼前的大孫子。
朱允熥很是配合的小聲詢問道:“為何爺爺現在不想遷都了?”朱元章抬手在大孫子的頭上敲了兩下:“還不是因為你小子。這幾年,東征、南征,將士們在外為大明打下了大大的土地。龍灣碼頭早就已經不堪使用,應天府今年為何都成了泥腿子,還不是為了挖出連通玄武湖的水道,建好上元門碼頭?那一日爺爺在龍江船廠,望著那些猶如山巒的海船,當真是想要乘船出海,看一看我大明的海上,如今該是何等熱鬧的景象。想來,如今該是萬船競帆,遮天蔽日了吧。這等現狀,應天地處南北通衢之地,貨運往來,兵馬調動,才是最方便的地方。”朱允熥默默的點著頭。
單純從地理位置上來說,沒有哪裡比應天更適合成為如今和將來的大明的京師。
運河通往北方,海運連通南方,順著長江逆流而上,可以進入川蜀之地。
應天所在的位置,對於如今的大明而言,實在是太過便捷了。而遷都,則以為著大明的政治、軍事、經濟要進行一次巨大的變動。
並非是皇帝從這裡到那裡,朝廷從這裡去那裡,如此簡單就能了事了的。
這其中,澹澹是人丁,就要涉及到高達百萬人丁的遷移。百萬人丁的遷移,首先延伸出來的就是這百萬人的衣食住行問題。
去關中?如今的關中已經不能再如盛唐時,承擔起一座擁有著百萬人口的城池。
便是在前唐之時,就已經開始支撐不住。拋開政治因素,當初武週一朝為何要長居東都洛陽?
便是因為關中長安之地,真的是已經沒辦法承擔起作為一個國家京師所在的能力了。
朱元章擺擺手:“九邊那頭,你且走一走各處關隘,國家要打出去,打進草原,但長城卻是國家的底線,你要好生看看,莫要被矇蔽了。底下的人只能看到一處,但你要看見全域性。那裡有錯漏的地方,只管拿了人押回應天。俺還聽說,這幾年邊軍那邊和山西道的商賈往來很是頻繁,雖然不敢做出賣國的事情,但進出長城卻是常有的事情。今天能賣些茶葉、食鹽,來日他們又會賣什麼東西?和你那幾位守邊的王叔好生的說一說,他們要是管不住封地上的事情,管不住那些人,爺爺就親自過去替他們管!爺爺要是不在了,就讓太子爺去看看他那幫兄弟們是怎麼看護家門的!”九邊長城有情蔽發生?
邊地的商賈已經在幹違法的事情了?朱允熥敏銳的捕捉到了老爺子話裡的重點,雙眼不禁微微眯起。
他在想,大明究竟是什麼時候開始施行鹽引制度的,那富可敵國的晉商們又是在什麼時候真正起家的。
只是不等他想清楚這些事情。老爺子已經再次開口:“你且下去吧,該交代的也都交代了,餘下的你自己去和高春風他們商議。走之前,這幾天將宮裡宮外的事情都安頓好,別想讓爺爺給你擦屁股。”說著話,朱元章就已經舉手拍在了朱允熥的腦門上。
華蓋殿裡發出清脆的響聲。朱允熥雙手捂著額頭,躬身從偏殿裡退出。
華蓋殿外。自朱允熥進了殿內,高仰止四人便老老實實的候在了殿門外。
只不過或許是因為四個人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