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應天朝堂,有那麼幾個地方,是明顯有別於旁處。有那麼幾個衙門,是不同於其他部司衙門的。
諸如武英殿前的稅署衙門,諸如由張二工管理的各處工坊。
而上林苑監,這個本來是應天各部司衙門裡最普通的一個衙門,如今也變得格外的不一樣。
根據戶部、稅署的核算,僅僅是這幾年的時間,上林苑監當初從交趾道帶回來的糧種,種植範圍已經遍及中原諸道。而在琵琶湖旁的沙土地種出來的紅薯,如今也已經是擴散到了除直隸以外,浙江、江西、湖廣、河南、山東諸道。
上林苑監這個當初不起眼的衙門,可以說是憑藉這一己之力,讓整個中原最適宜耕種的土地出現增產的現象。
土地是中原王朝的核心。
糧食是天下百姓的底線。
讓百姓吃的飽,僅憑此一項功績,上林苑監便功在千秋矣。
以至於當朝廷在今年開始推行新政,朝堂格局發生改變,皇帝創立文淵閣處理天下軍政要務,遴選重臣入值文淵閣的時候。
所有人都篤定了,大明少師、上林苑監監正袁素泰,在文淵閣中定然是有一席之地的。
但偏生,這位有著大功德的重臣沒有入值文淵閣。
沒人會覺得這是皇帝對袁少師的打壓。
朝廷斷然不會打壓如袁素泰這樣的人。
隨後就有人開始傳出,這是袁少師公忠體國,一心只做餵飽整個大明肚子的事情。
於是,袁素泰和上林苑監的形象,在所有人的心中再一次拔高。
對國家有大功德的人,養一些雞鴨鵝,沒有半點的不妥。
就算是將這些雞鴨鵝養在朝廷衙門裡,也是不成問題的。
就連平日裡閒來無事的都察院御史,路過上林苑監衙門前,便是被大白鵝追趕,被雄雞啄頂,被肥鴨嘲諷,也不敢有隻言片語發出,而是甘之若飴的希望這些雞鴨鵝能長得更肥美一些。
任憑應天城繁花似錦,上林苑監總是歲月靜好,各自相安。
一名身著灰布麻衣,有些跛腳的半大孩童,手拿著簸箕和掃帚,臉上表情有些無奈的從上林苑監衙門裡走出來。
孩子那不時張合的嘴巴,表明了他正在不斷的無聲咒罵著。
而物件,正是這衙門外逃散的雞鴨鵝。
提著簸箕的孩子出了衙門,站在外面看向四周,眉頭皺的更緊,回過頭看向衙門裡面:「再慢些就要多費時間了。」
隨著孩子的一聲呼喊,又有數名同樣穿著灰布麻衣,年齡相彷的孩子從衙門裡走了出來。
這些孩子手中有拿著簸箕掃帚的,也有提著長竹竿的。
只是每個孩子身上,都有著或大或小的問題。
手拿著竹竿的孩子,開始衝向遠處,試圖繞到逃出衙門的雞鴨鵝前頭,好將其都重新驅趕回衙門裡的籠舍中。
孩子們對朱允熥等人的身份,似乎並沒有察覺。
那最先提著簸箕走出來的跛腳孩子,嘴裡更是無聲罵罵咧咧的低著頭,打掃著地上的糞便,到了朱允熥身邊。
「這些孩子是?」
朱允熥面露疑惑,側目看向身邊的田麥,對這些從上林苑監衙門裡出來的孩子的身份有些好奇。
田麥微微躬身頷首,小聲道:「都是養濟院裡的孩子。少師有此偶去養濟院,看到這些孩子便起了念頭,覺得朝廷接濟撫育這些孩子,還得要考慮往後的長久之計。」
朱允熥臉上好奇之色更重了一些:「少師這是又有什麼打算?他要讓上林苑監收下這些孩子?」
「少師想著,等上林苑監摸索出
一套可行的養殖方式,就讓這些孩子慢慢接手,到時候各自分攤一些。等孩子們再大一些,就讓他們自己出去尋了地方養殖家禽,如此也算是有了一份依靠過日子。」
田麥說的有些遲疑,上林苑監管到養濟院的事情,算起來是有些職權上糾葛的。
想了想,田麥又道:「這些養濟院的孩子來上林苑監幫閒,衙門裡每日也算些工錢,不算多,權當是僱傭了些人手。」
朝廷的財政預算,每年都是有預算和結算的,這一點田麥瞞不住,內閣那邊想要查,隨時都能調閱出來。
朱允熥臉上露出微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少師心繫社稷,非等閒之輩可比也。」
「勞駕公子挪一挪。」
正當朱允熥感嘆著袁素泰的公忠體國時,那掃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