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邊邊軍,在整個大明軍隊的序列之中,足可以用勇冠三軍來形容。
九邊的戰力最是兇勐,他們能夠搏殺數倍之敵,使帝國萬里長城屹立不倒。
親軍的裝備最是精良,大明最先進的火器裝備,最堅韌的甲胃,讓這支中央武裝力量足可碾壓諸道。
這是帝國公認的兩股最強軍事力量。
朝廷這些年,在九邊投入的資源足以用海量來形容,在洪武二十四年之前,更是以傾國之力著稱。
邊軍的每一次大規模行動,所帶來的影響,都是能直接波及到整個黃河以北地區。
即便是這些年東鎮倭國、南征交趾,朝廷也從來都沒有想過要動用九邊邊軍的軍馬。
只不過,這一切似乎都將要被打破了。
北平都司,廣平府邯鄲城外叢臺驛。
此驛地處邯鄲,在整個北平都司都算得上是個要緊位置。從叢臺驛往東南過北平都司大名府,便可入山東道東昌府。往西南越過邯鄲城,則可入河南道最北部的彰德府。
叢臺驛,屬三道官道驛路匯聚之地,控扼之處。
而在今日,過萬帶著北境寒冽冷風的騎兵,毫無徵兆的從九邊關外南下到了叢臺驛。
萬餘騎兵足可以讓朝廷在九邊外,配合步卒,組織起一場聲勢浩大的北征軍事行動。
而在今日,這萬餘騎兵卻是在北平都指揮使司指揮僉事、燕王府護衛指揮司指揮,北境新晉軍中紅人張志遠的統帥下,已然停住在了叢臺驛外。
萬餘騎兵令行禁止,前頭的隊伍勒馬停下,後面滾動著前進的軍馬便立馬響應起來,一一停下,左右營以行軍法散出叢臺驛左右駐紮警戒。
叢臺驛前,原本還熱鬧濟濟的行商、行人、官宦,聞見大軍官兵到來,眨眼間便清空了大半,消失的無影無蹤。
叢臺驛的驛丞聞訊,慌忙從驛站裡帶著人急迎了過來。
驛丞出了驛站,張目望向停在驛站外官道上的邊軍軍馬,心下不由一顫。
這幾年朝廷一直在不斷的推行驛站改制,每年都會讓各處驛站、急遞鋪等處增添邊疆和軍中傷殘士卒。
叢臺驛地處北平都司,又是三道通關控扼所在,過往就算的上是大驛,這幾年又是愈發的擴建起來,增添諸多從北平都司邊軍裡退下來的傷殘士卒,人員增多無數。
也正是因此,叢臺驛的驛丞對九邊邊軍,有著遠比常人更多的瞭解。
眼前這黑壓壓一片的大軍,沉默無聲,只有無數的戰馬在噴吐著熱氣。
僅僅只是一眼,驛丞便知曉這必然是邊軍裡頭精銳之中的精銳。
若是放在塞外,那就是可以軍前衝陣,乃定軍陣乾坤的精銳重師。
而今日,這些本該在塞外駐紮,伺機北征清剿元賊餘孽的邊軍卻突然出現在了叢臺驛,不得不讓驛丞浮想聯翩起來。
「驛丞,大軍似乎是要在我們叢臺驛歇息的。」
跟在驛丞身邊的驛卒小聲的提醒了一句。
驛卒的腿有些不靈光,走動之間有些顛簸,藏在衣袖下的手掌也不時沒來由的抽動兩下。
這名驛卒,亦是這兩年從邊軍退下來的人。
驛丞吞嚥了一口唾沫,不安的點了點頭。
趕忙小跑步的上前,往大軍陣前趕過去。
領著萬餘邊軍騎兵的張志遠,手握韁繩,端坐在馬背上,目光微微低下,俯瞰著眼前的叢臺驛,以及正帶著人趕過來的叢臺驛驛丞。
自北平領兵南下,也有數日。
但張志遠到現在還清楚的記得,當時燕王拿到太孫的請調公文時所發生的事情。
今年北平都司北征的事情,早去年底的時候其實就已經拍板子定了下來,一開春後北平各方就在為北征事宜籌備著。
太孫的請調公文忽然到來,直接打亂了北平都司上下的部署。以北平都司內部將領為首的,一幫人是不願意出兵南下的。
而以燕王府一方的人,卻無比支援燕王派兵南下河南道。尤以得到訊息,聞訊而來的姚廣孝為首。
初開始雙方的意見碰撞很大,首先的妥協和提議是北平一方調動步卒萬餘南下河南,也算是聽了如今手拿天子令的皇太孫的請調公文。
姚廣孝等人,對此也算是勉強認同。
然而,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當燕王最後拍板子下決定的時候,竟然是直接將萬餘步卒給改成了萬餘馬軍騎兵。
而且還是派來了北平都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