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確保老爺子在回京途上的安穩,不至於因顛簸而導致身體病情加重。
朱允熥等人和太醫院商量之後,選擇了最慢但足夠平穩的水路回京。
船隻從澧水河開始,出西南大山進入湖廣道洞庭湖平原,駛入洞庭湖水域,繼而轉入長江水道。
等船隊駛入長江水道,只要一路順流而下就可以抵達應天城外的龍灣碼頭。
這樣的選擇,可以保證老爺子回京這一路上不會受到顛簸跋涉之苦。
水路雖然慢了一些,但勝在平穩,而且有太醫院的人隨行。也能確保老爺子一旦出現什麼問題,都能及時得到診斷。
而老爺子所在的船艙,也被改造了一下。
大概是因為身體患病的原因,朱元璋現在每日都覺得周體寒冷。
好似是年邁被扒了皮的林中虎王一樣,拖著消瘦衰老的身軀,一絲一毫的風吹草動,都會讓其出現劇烈的反應。
整個船艙內外,都被包裹了厚厚的棉布,窗戶只在正午陽氣最足的時候開啟通風。
艙室裡,也整日整夜的點著爐子,確保艙室裡的溫度始終恆定在一個可控的範圍內。
楚王朱楨留在了大庸縣,接手主持尚未結束的革除西南土司制度的事情。
朱高熾和朱尚炳是當初跟著老爺子一起偷偷離京的,現在朱允熥護送老爺子回京,他們兩人也不能長久留在外面,自然是跟著一起回京的。
朱尚炳倒是無所謂。
他在京中也只在禁軍裡頭任職,有他沒他都不耽誤事情。
反倒是朱高熾身上擔著稅署的事情,雖說稅署還有其他官員在主持日常,但他這麼久不在,很多大事還是被暫時放在一旁,等著他這位稅署署正處理。
回京的路上,所有人大多數時候都是沉默不語的。
老爺子的病情雖然沒有加重,但也沒有好轉的跡象,每日吃的很少,全靠太醫們開出的湯藥滋補。
等船隊趕到武昌城外,靠岸補給的時候,先前出京趕往大庸的太醫院老院使山永年和院使水三年,也剛剛好帶著人趕到。
兩個隊伍合併到一處。
出京沒多久的新老兩位院使也登上了船,開始接手診治皇帝的任務。
有了這兩位大明醫術最頂尖的人出手,老爺子的病情才總算是看到了些緩和。
“如今入了冬,氣溫驟降,西南山裡更是寒溼並存。陛下能離開西南迴京,倒是明智之舉。只是陛下終究上了年紀,早些年又不曾注意,所以現在到了歲數,身子骨差了,很多問題也就顯現出來了。”
老院使山永年似乎是越活越年輕,臉上不見蒼老,面板更是細膩紅潤。
只是微微皺起的眉頭,表明了這位大明醫術最精的人,對於皇帝的病情和身體並沒有太好的期望。
朱允熥瞭解之後,搖頭嘆息道:“能讓爺爺穩住病情,等這一次回京好生調理,就算是好事了。不求爺爺能萬歲,至少也要長命百歲,多看看咱們大明朝當下的變化。”
山永年點了點頭,心中開始思考著如何修改給皇帝開出的方子。
太醫院現任院使水三年則是在一旁低聲說道:“殿下勿慮,陛下這一次病情反覆,多因久居應天,南下西南而水土不服導致。回京之後,臣便與師傅輪流值守宮中,能明年開了春天氣暖和起來,陛下的身子大概也就能恢復過來了。”
這兩位都是大明朝的醫學翹楚。
加上因為大蒜素和青黴素的出現,在某種意義上也讓中原的醫藥技術發生了改變。
更多樣的治療手段和藥材提煉更加純熟。
不論是山永年還是水三年,都是其中的集大成者。
朱允熥覺得,如果在大明開一個醫學期刊的話,山永年和水三年這對師徒,會直接成為指數最高的大佬。
“有二位這番話便好,如此……孤也就能放下心了。”
朱允熥的臉上終於是露出了一絲笑容。
自從老爺子在大庸縣第二次病倒,直到在這武昌城外接到山永年師徒二人少,他幾乎就沒怎麼合過眼。
當時一夜之間長出來的鬍鬚愈發的長了,因為不曾打理,顯得凌亂無比。
再加上他憔悴的臉色,發黑的眼圈。
這時候的朱允熥看著倒更像是患了病的。
他面露笑容低聲的唸叨著。
山永年卻是皺著眉頭,上前一步抓住了朱允熥的手腕。
手指按在脈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