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澤湖畔的蘆葦地。朱允炆表現的很是急切,幾乎就差將什麼時候造反的話說出口。
湖面上微波盪漾。幾縷秋風拂過人面,本該是秋高氣爽,怡然自得的時節。
只是此刻湖畔,卻充滿了權謀。劉宗聖很意外於眼前這名被大明宗室除名廢黜的宗親。
在原本的計劃和設想中,他僅僅是認為,此人會心中不甘,會心生怨念。
只要朱允炆心中有著這些不甘和怨恨,就能被加以利用。而他也僅僅只需要能利用朱允炆的這份怨恨。
倒是今日這一路上,在得知了自己等人的身份之後,朱允炆竟然能夠表現出要與明廷不死不休的態度,讓劉宗聖完全沒有料想到。
此子乃可造之材!
“北上。”劉宗聖說的很是簡短,並沒有在完全信任朱允炆之前,透漏出更多的計劃和籌謀。
然而朱允炆卻是雙眼閃亮,緊緊的盯著劉宗聖,眼神裡透露著無限的期待。
在他身邊的秋娘到現在還沒有反應過來,心中滿是畏懼和不安。她從沒有離開過鳳陽城太遠,而這洪澤湖更是第一次見到。
在這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秋娘只能用手緊緊的抓住朱允炆的手,讓自己在這些明顯不是好人的人面前,不露出更多的慌亂,避免招惹對方惱怒,從而對自己和二郎下狠手。
朱允炆卻更加的鎮定。儘管他的心中也有著不安,可是一個大膽而又危險的想法,卻在他的腦海中不斷地滋生和成熟。
巨大的風險卻帶著同樣巨大的收益。自洪武二十四年開始,那一年一直到洪武二十五年,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朱允炆心中難以邁過去的陰影和一道坎。
在那漫長的時間裡,自己始終想不明白,自己到底是哪一點輸了因為自己重文輕武?
因為自己權衡利弊?朱允炆想了很多,當他在鳳陽城看到那些即便是身居大明祖宗之地的百姓,日子也過的十分清貧的時候。
當他看到自己將那百畝良田分給十多戶人家,每家只能分到數畝田地,便能讓那數十人跪在自己的面前,道著說不完的感謝時。
他終於明白了,自己為何會不如老三。因為他從那一年,那一次落水之後,所想的就是大明,所思的就是天下的黎庶。
百姓們那最淳樸,最簡單,不斷重複,沒有任何華麗詞藻堆砌。他們就是用著那些簡單的話語來表達著自己心中的感激。
然而就是這一份感激,卻讓朱允炆一直銘記到現在。他想為更多的人做些事情,讓更多的百姓能如鳳陽城那十多戶人家一樣,能滿面笑容。
不能社稷天下,卻也要多做一點。老三能如此。自己亦能如此。
“母妃,我們當初真的做錯了。”朱允炆在自己的心中默默的唸了一聲,瞪大雙眼看向眼前的劉宗聖以及韓明王等人。
這些人都是白蓮教的人。而這一路,儘管這些人沒有表明身份,但朱允炆卻還是猜測到,這兩個人大抵在白蓮教中有著不低的身份和地位。
儘管那個年輕人,被這些人簇擁著為首。但這個叫劉宗聖的男人,卻是實際掌握著這些人的那位。
劉?朱允炆目光閃爍了一下,心中又多了一份猜測。他的臉上露出笑容,沒了先前的憤怒和怨恨,倒是多了一些人畜無害的純良,轉口道:“北上?難道是去山西道!”劉宗聖臉上亦是露出笑容,默默的看了一眼身邊正在怡然自得眺望湖面秋光的韓明王。
相較之下,眼前這個才頭次見面的朱允炆,更加的聰明,也更讓自己看重,合乎心意。
他很聰明,最少的訊號,卻能猜中眾人的目的地。朱允炆望著劉宗聖臉上露出的笑容,帶著憨憨的笑容:“山西道是個好地方!地長而狹窄,當初前唐李家起義,亦是在此地。而今,山西道因為朝廷的惡行,若是我等於此地舉事起義,或可事半功倍!”這話頓時讓劉宗聖起了興趣。
他不由開口,說出更多的話:“明廷惡行?是何?為何你會認為,我等會在山西道舉事起義,而再次又可事半功倍?”
“因為山西道的地形!”朱允炆的臉上,已經露出只有在學堂上,那些知道答桉,又剛好被先生點名的學生才會有的自信。
他腦海裡回想著當初在曹國公府,與老三一同研習兵事,有關於天下諸道地形以及兵家行軍佈陣的內容。
“山西道南北而行,地長而狹。若是我等舉事起義,只需攻佔幾處關隘,以重兵把守,便可阻斷朝廷兵馬進山西道。”
“而山西道境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