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如白駒過隙。
當江南的雪層已經開始融化的時候,西北的天還是灰濛濛的,放眼望去,反射著陽光的雪地讓人們的眼睛隱隱作痛。
太原城頭。
城門樓上,一群人望著急奏軍馬衝出南城門,沿著官道向南邊而去。
晉王朱棡雙手縮在袖中,身上的大氅裹得緊緊的,絨毛將他的脖子包裹嚴實。
“今晚王府設宴,隨你從應天北上的文武官員,都叫進來吃頓飯吧。”
朱棡語氣平靜,叛亂之後格局煥然一新的太原城,讓他只覺得渾身舒暢。
他側目看著身邊的朱允熥,笑道:“畢竟大年夜,總是要過的熱鬧一些。”
朱允熥最近和朱棣當初回北平時所說的,要白了一些。
太原和山西道大方向上的事情都已經處理完畢,餘下的都是些旁枝末節和需要專人細緻入微去做的事情。
而這些事情,又有高仰止領著北巡隨行官員做辦,真正需要他操心的事情並沒有多少。
相對的,朱允熥難得的過上了一段安逸時光。
此刻聽到老三叔的話,朱允熥點了點頭:“高春風那邊已經讓人過去說了,這幾日他們都是在做封庫的統計,想來今日也快要結束了。”
朱棡有些感嘆:“本王就藩太原十數年,從未有過如現在這般的自在。”
“上下皆用心於政務,心無旁騖,自能政令通行,保持官府清廉,地方上少有掣肘,三叔自然會覺得自在通暢。”
朱允熥雙手兜在一起,望著城外已經看過許多日的雪景。
在旁人看來,大抵是一般無二的。
但他總是樂於尋找到一些不同於前一日的風景。
朱棡轉口道:“老爺子的旨意,你也看到了,聽三叔的,往後少做些以身犯險的事情。”
他說的是朱元璋立下遺詔的事情,如今這樁事情已經經由朝廷明發朝堂,昭告天下。
天下人現如今都知道,大明朝的下一任皇帝,必然會是現在的皇太子殿下,而下一任皇太子也將會是現如今的皇太孫殿下繼承。
國家三代社稷傳承,徹底的確定了下來。
朱允熥面色平靜:“三叔,古往今來的那些盛世王朝,那些賢明君主確定了一項項可保萬年基業的政策,為何從古至今卻不曾有一家萬世?”
朱棡默默的閉上嘴。
在兩人身邊的通政使司知事官王信陵以及馬洪慶等人,則是目露好奇。
朱允熥笑著搖搖頭:“當王朝末日到來的時候,人們是否總是會下意識的說上一句,皇帝昏庸,朝堂混亂,奸佞橫生,天災人禍,致使王朝崩塌。
為何所有的原因,都將皇帝昏庸放在了第一位?
因為天下權力,一切皆來自於皇帝一人之身。
若皇帝久居深宮,只知所謂聖賢文章,經世警訓,不過是如那紙上談兵罷了。
或長於宮婦人之手,或依附於權臣奸佞之下。如此君主,何以均衡朝堂,又何以知曉天下民生疾苦?
不知民、不知兵、不知官的皇帝,又將如何在朝堂之上分辨群臣之真偽?”
這是一件很現實的問題。
然而,卻沒有人能夠將之徹底解決。
朱棡搖搖頭:“你總不能讓後世子孫,都如你一樣。”
城門口上安靜了片刻。
此刻,只有眾人身後的太原城裡,那些已經開始為了今夜那頓團圓飯而忙碌起來的百姓們製造出來的動靜。
聲音紛紛雜雜,卻又能讓人分辨出來。
有劈柴聲,有燒柴聲。
也有鍋鏟在鐵鍋裡翻動著的聲響,還有熊熊的烈火在鍋灶裡翻滾著,擁擠進煙囪裡一路上升而發出的嗚嗚聲。
街面上,梳著總角的孩童們,成群結隊的穿街過巷,讓太原城裡的鞭炮聲久久不曾平息下來。
整個太原城,和大明其他所有的地方一樣,所有人都在為了這一年裡最輕鬆也最是圓滿的一頓飯忙碌著,等待著。
許久的寂靜之後,城頭上響起朱允熥的聲音。
“那就讓他們無法昏庸就好了。”
而後,朱允熥的身影動了起來,腳步向著城牆後的臺階走去。
朱棡落在後面,皺起眉頭,面帶疑惑:“無法昏庸?”
等到他反應過來,究竟是怎麼一回事的時候,朱棡的臉上閃過一絲震驚,只是轉頭之間卻已不見朱允熥的蹤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