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盟大規模的備戰工作,當然瞞不了外界。
除了讓周邊國家更加緊張,也同樣瘋狂的儲備武器、購買先進裝備,擴大徵兵規模外,它們幕後站著的美國,也感受到了事情的棘手。
聯盟這個對手有點像當年氣勢洶洶的蘇聯,赫魯.曉夫時代差點爆發的古巴導彈危機,讓人類幾度徘徊在滅亡邊緣。
現在的聯盟雖然沒有大張旗鼓的宣傳他們的核彈,但美國很清楚它們掌握著一艘俄亥俄潛艇,24枚三叉戟導彈,隨時會爆發。
面對隨時會瘋狂的對手,美國也在全力應對。
沃特爾政府專門為應對戰爭而召開了內閣會議,最聰明的三個腦袋——國防部長、國家安全顧問、幕僚長都集中起來;鷹派的軍隊領導者,強硬派的國會議員,紛紛到場。
執掌國家大權的沃特爾,聽著國防部長的分析。
“從軍事角度來看,聯盟追求地區霸主的願望很強烈,我們在聯盟周邊的盟友,沙特、以色列和土耳其,都很難具備戰勝的能力。即便爆發戰爭後立即統一陣線,勝率也很渺茫。”
“這三個國家若被聯盟擊敗,美國的在中東的優勢將蕩然無存,幾十年的根基都會被清除;在政治方面,成為地區霸主的安派,必然會同化其它國家、地區,聯盟將更加壯大。”
沃特爾理解道:“拖得越久,聯盟越難對付?”
國防部長肯定的回答:“以這幾年安派的發展就知道了,有幕後匿名黨的支援,恕我直言,阿拉伯世界,有誰能抵擋的?”
沃特爾明白軍事角度的威脅。
幕僚長從政治角度去分析:“安派就是一種根深蒂固的宗教政治,其全球成員超過五億,涵蓋著三十幾個國家,如果有一個強大的安派聯盟崛起,中東乃至ysl世界的政治,都會被它左右。”
“而強大的聯盟,除了讓我們在中東的根基蕩然無存外,對毗鄰的歐洲也是一種極大的威脅,匿名黨已經滲透法國,法國人也無恥的倒向它們,雖然其餘盟友暫時不動,但長久下去呢?”
沃特爾的臉色不好看:“意味著美國從中東到歐洲的政治優勢,可能會被聯盟以及背後的匿名黨搶奪?同時還伴隨軍事的滲透?”
不用回答,眾人的臉色表明一切。
財政部長則分析了經濟角度:“掌握先進科技的匿名黨,正在經濟侵略全球,安氏科技的上萬億市值就是最好的例子,我們國內的經濟雖然在增長,但另一方面也在被外來者剷除。”
“更遠的方面,聯盟崛起對歐洲、對世界經濟都是一種衝擊和洗牌;我們國內的資本力量,特別是猶太財團,它們堅定支援以色列,這種矛盾必然需要以戰爭的手段去清除。”
軍事、政治和經濟,處處威脅美國。
這一堆國內的、國外的、戰略的、未來的……矛盾無法解決,政治處理無用,那走向已經非常明顯——戰爭。
沃特爾清楚這裡面的必然危機,她問道:“如果開戰,全方位的針對聯盟,我們會面臨什麼?勝率如何?”
國家安全顧問回答道:“首先這場戰爭必須要把戰略力量考慮進來,因為對手也擁有戰略武器,並且有很大的機率會使用。”
“常規戰爭時,我們的盟友將會先行消耗,美軍關鍵時刻介入,使用核武器打擊雖然極端,但無論從效率、經濟還是傷亡方面,都是更加合適的。”
國防部長問:“你考慮過對手的還擊嗎?”
國家安全顧問點頭:“一艘核潛艇,是的,我考慮過。但我們有能力攔截它,攔截率起碼在60%,反導系統集中在重要城市,核彈將無法威脅到我們。”
至於沒有攔截下來的……眾人雖然不說,但都清楚無能為力。從另一方面來說,遭受核打擊還能增強國內凝聚力。
談了這麼多,沃特爾的最後一個問題:“我們要不要打?”
眾人互相對視著,最終安全顧問說話:“我們可以做選擇題,打或不打兩個。首先不參與戰爭,那麼聯盟必定擊敗對手,必定壯大,美國的衰落成為必然。”
“如果參與戰爭,輸了,美國的衰落也成必然;但我們獲勝的機率更高,一旦我們贏了,就能保住中東根基,穩固歐洲盟友。”
“最重要的一點,我們贏了就意味著匿名黨可以被擊敗,我們將立即控制所有名單上掌握的人員,哪怕無法奪得全部,我們也能控制一半的匿名黨力量。”
留給美國的選擇逐漸明瞭,不打,等著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