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專門召見了首相巴麥尊商議。而巴麥尊雖然想騎牆觀風,觀察一段時間再說,可招架不住來自各方面的強大壓力,最後還是決定立即派遣一個龐大的代表團趕赴中國,與吳超越商量結盟事宜,給吳超越準備的結盟條件還相對比較寬鬆。
不光是英國政府,也不僅是英國輿論界,事實上整個西方的輿論界都因為《泰晤士報》的影響,在言論上十分傾向於支援承認吳超越所組建的臨時政府,逼得西方各國或是匆匆派遣代表,或是授權駐華公使,爭著搶著與吳超越建立外交聯絡並討價還價,爭取依靠吳超越徹底開啟中國市場,獲得工業品傾銷地和工業原材料來源,同時也因此紛紛宣佈對中國內戰表示中立,拒絕滿清朝廷借兵對吳超越開戰的要求。
只有沙俄國內反應比較冷淡,因為打聽到是吳超越拉著英法逼迫本國歸還庫頁島的緣故,沙俄國內對吳超越普遍印象不佳,也更加願意幫助容易欺負滿清朝廷幹掉吳超越。然而帶來的連鎖反應則是普魯士駐俄公使刺探到這一訊息後,卻在第一時間致書國內,建議普魯士攝政王威廉親王率先承認吳超越組建的臨時政府,為吳超越提供軍事幫助,憑此獲得中國市場及東方利益,也乘機藉助東方力量牽制和削弱沙俄,為普魯士統一德國創造契機,減輕外部壓力。
順便說一句,這個普魯士公使叫做俾斯麥。
話題又轉回東方,文祥把向列強借兵對付吳超越幾乎全部遭到拒絕的事訊息報告到了京城後,慈禧和鬼子六等人大罵吳超越無恥賣國之餘,也很快做出新的決定,要文祥改變策略只向西方列強借兵對付太平軍,準備先把列強軍隊拉入中國內戰,然後再慢慢想辦法挑起吳軍和西方列強的武力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