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克魯一聽就斥道:“得了,你可別亂出主意了,那巴隆迪是什麼人?連他自己的親閨女都不給面子的人,你覺得他能收錢麼?而且你覺得他缺錢麼?”
巴隆迪的這件事很是出名,當時他的親女兒想要報考印度理工學院的研究生,結果沒考上,結果巴隆迪都硬是沒開後門,反倒是逼著他閨女認真複習,考了兩年最後才終於考上。
試想這樣的一個人,怎麼可能是拿錢能打通的,而且以他的地位,正常生活根本就不可能缺錢,所以說拉庫馬這絕對是個餿主意。
最後沙克魯只得硬著頭皮來到了巴隆迪的辦公室,一進去,巴隆迪就一臉嚴肅的對他說道:“潘迪特先生,我大體看了一下您公司的這部正在拍攝的新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對於這個電影我有點想法想跟你談談。”
沙克魯心裡嘆道,哎,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那就來吧,於是開口說道:“巴隆迪校長,您對我們這部電影有什麼意見儘管說,我們立刻整改。”
看到沙克魯這幅樣子,巴隆迪反應了一下,也就明白了他的想法,於是笑呵呵的說道:“潘迪特先生,您別誤會,我個人非常喜歡這部電影,尤其是裡面對於教育制度的探討,我覺得對於現在的印度非常有必要,即便是我們itt,最近也一直在研究如何進行教育方式和方向的改革,所以我希望如果在不影響影片效果的情況下,最好能加大這方面的內容,藉助電影這種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模式推動大家對於原有教育模式的改變。”
巴隆迪這番話並不是在忽悠沙克魯,一來是沒有這個必要,二來iit一直都非常重視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動手能力。老師會教給學生很多方法,但是他要求學生用自己的方法來解答問題。考試題目不多,但是要求獨立思考。也許一個題目學生並不能解答出來,但是隻要思考過程條理清晰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評價。在這裡數學和化學是國家重點培養的,老師會給你很多複雜的問題,讓你自己想辦法來解決,當然要求也是特別高,有的甚至要求學生答案精準到小數點後第四位。然而iit的學生卻很少抱怨功課太重,他們已經練就一身“解決最刁鑽問題的能力”。
正是因為iit學生有一流的專業實力,每年的12月,各跨國公司會紛紛進駐7所分校徵招人才。通常在兩個星期之內,所有學生都會被“搶購一空”。
也正為如此,iit才特別重視素質教育和能力教育,尤其是巴隆迪上任之後,這是他的主要教改方向,所以當他看到《三傻大鬧寶萊塢》這部公然諷刺僵化教育制度的電影不但不生氣,反而希望片方能夠加強這方面的內容。
搞清楚了狀況的沙克魯此時不由得是長舒了一口氣,明白自己這是虛驚一場,原來人家並不是在針對自己,反而很欣賞這個劇本,不過儘管如此,他的要求還是沒法答應,因為現在已經拍攝一半了,沒法進行大的改動了,於是沙克魯沉吟著答道:“巴隆迪校長,現在電影已經拍攝一半了,不太好進行大的改動。但是我打算在近期開始製作一款電視節目,倒是可以專門拿出兩期好好的探討一下這個課題。”
沙克魯所說的這個節目,就是他將來打算讓阿米爾汗牽頭創辦的《真相訪談》。不過在他看來,印度教育最主要的問題並不在高等教育上,而是在基礎教育。中國用了幾十年時間,才基本建立起了覆蓋基層農村的小學體系,這是中國教育金字塔的堅實基礎,而在印度,“人人都上小學”還只是一個理想。並且教育資源稀缺、教育設施簡陋、教育質量低下,這才是制約印度教育發展最主要的問題。
印度的高等教育傳統,主要是繼承英國,比如片中蘭喬的第一個故事,老生捉弄新生,其實這是英國院校的小傳統,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團體意識,手法有點下流,其實正是透過這種下流手段,打破學生的心理界限,形成榮辱與共的共同體。英國教育的基本重心在上層,培養少數優秀的統治者,以及質疑和創新數學物理公式的大科學家,至於對普通工程師的培養,主要靠中印留學生提供。本國的社會底層人群,更多的是靠社會福利供養,保證其不鬧事而已。
對中國/印度這種人口眾多、基礎薄弱的發展中國家來說,並不具有這種條件。中國的教育理念和英美恰恰相反,根本不是培養優秀的上層,而是培養足夠數量的基層。就算在工科教育內部,也是忽略“少數卓越的工程師”,而是提供“足夠多的合格工程師”,關鍵是先把數量搞上去再說。作為對照,堅持英美教育理念的印度,現實中就成了一場大災難。
就在沙克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