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1 / 4)

令人感到不寒而慄。或許是出於歉疚,或許是出於政治考慮,李世民欣然接受了馬周的建議,決定用遲到的大孝來掩蓋昔日的逼宮忤逆,下令在太極宮東北為父親建造一座夏宮,供太上皇來年避暑之用。

有趣的是,一向節儉的李世民不願意動用府庫之資,拿出了自己的私人積蓄。公卿百官聽到訊息後,爭相拿出個人的財產,捐助修建夏宮,成為當時的一大奇事。

這座新的宮殿被命名為“永安”,意思是盼望太上皇住進去後,能夠龍體康復,永享安樂。為了加快程序,李世民甚至不惜以皇帝之尊,親自督工。

據說在為新宮殿打地基的時候,從地下挖出了一面秦朝的古銅寶鏡,群臣對此議論紛紛。李世民看著身旁以進諫出名的大臣魏徵,感慨地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於是,次年(635年)正月,在新年剛剛開始的時候,李世民將永安宮改名為大明宮。

然而,到了五月,久病不愈的太上皇李淵便病死在西內苑大安宮的垂拱殿,終於沒有等到大明宮竣工的那一天。隨著太上皇的去世,以虛飾為目的的李世民就此停止了大明宮的營建,直到二十七年後,公元662年,他的兒子唐高宗李治在位,才在妻子武則天的敦促下,重新將修建大明宮提上了日程。

大明宮虎踞於龍首塬的高阜上,地勢很高,俯視長安坊市街陌,如在檻內。那麼,到底是出於什麼原因,唐太宗選擇了高高的龍首塬頭作為父親的夏宮所在?又為什麼要在第二年正月改名為大明宮,這其中到底隱藏著什麼秘密?大明宮後來又是如何由一座夏宮演變成為了唐朝的權力中樞?

唐朝立國之初,四方未定,百廢待興,唐高祖定都長安後,依舊沿用了隋朝的皇宮——大興宮,也就是後來唐睿宗即位後所改稱的太極宮。這座位於長安城中央最北部的富麗堂皇的宮殿群,又稱京大內、西內,實際上是太極宮、東宮、掖庭宮的總稱。太極宮在整個建築佈局上仍然與整個長安城總體佈局相一致,以中軸部位突出主要建築。全宮有殿、閣、亭、館三、四十所,包括許多著名的宮殿建築,太極殿、兩儀殿、承慶殿、武德殿、甘露殿、凌煙閣等等。

自從唐朝立國,太極宮就成為帝國的權力政治中心,雖然李世民一度有修建新宮殿的想法,但因怕勞命傷財,始終沒有提上日程。轉眼基業到了他兒子李治手中。龍朔二年(662年),李治突然下令擴建當年停修的大明宮,令所有人大吃了一競。官方宣佈修建新宮殿的原因是皇帝患上了風溼病,不適合居住在環境潮溼的太極宮,必須要搬遷到地勢更高、更乾燥通風的地方居住。

盛唐130年:大明宮2

大明宮的地勢較太極宮更高,這與它更靠近龍首山山麓有關。龍首山綿延起伏,在渭水之濱轉折向東。西漢權力中樞未央宮便是坐落在龍首山折東的高處,以山為基,闕不假築,因此地勢遠遠高出長安城,站在未央宮前,便可以輕而易據地俯視長安城。大明宮的位置在未央宮之東,地勢較未央宮更高,視野也更加開闊。“北據高崗,南望爽塏,終南如指掌,城市俯而可窺”,確實是理想的建宮地。最重要的是,大明宮丹鳳朝陽,地勢非凡,對應著《周易·乾卦》中“見龍在田”的卦辭。天子和皇后親自察看後,感覺此地氣象萬千,決定選擇此處為帝國中樞的新址。

從種種史料記載來看,李治與其父李世民性格完全迥異,李治一直被李世民認為屬於軟弱可欺之人,不但幹不成大事,恐怕連社稷江山都守不住。到底是什麼原因,促使李治將李世民手中未完工的避暑夏宮,改建成了這樣一群偉岸的建築?李治是不是也跟漢初宰相蕭何的想法一樣,認為“不睹皇居壯,安知天子尊”,需要以宏偉的新宮闕來立威?

距隋文帝楊堅建造長安城整整八十年後,大明宮開始大規模興建。司農少卿梁孝仁被任命為這項浩大工程的主持者。這次不是為退位的太上皇修建避暑夏宮,而是要營建一座和帝國一樣偉大不朽的宏偉殿堂,在這樣的基調上,大明宮註定將以無比壯麗的姿態出現。在這群龐大建築背後,是一個強大民族的自信與全世界最富裕的國力支援。

同長安城的設計一樣,大明宮巧妙地利用了天然地勢,依山建築,形成一座相對獨立的城堡,與終南山氣勢兩相高。宮殿所用的木材均是百年古木,近萬名工匠攜帶著鋸斧進入荊州一帶的深山老林,為大明宮尋找合格的棟樑之材。所選之木均是千中選一的上上之選,樹木被砍伐倒下時,“勢動連崖,拉風碎雷”。這些木材經水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